溫哥華法輪功學員集會籲制止中共迫害 |
加拿大國會法輪功之友的主席苗錫誠(Bill Siksay)作了書面發言,表示能與法輪功學員堅定地站在一起,他覺得榮幸與自豪。在大陸曾被關押以及至今親人仍身陷囹圄的法輪功學員在集會上發言,揭露中共惡行,呼籲哈珀總理在下個星期能向胡錦濤提出人權問題,要求停止對法輪功學員的迫害。集會獲得了過往民眾的關注和支持。
加拿大政府應警惕共產黨政權的欺騙手段
加拿大法輪大法學會在聲明中說,在胡錦濤即將訪問加拿大之際,我們再次請總理和國會議員借此機會明確並公開地向胡錦濤和中共政權呼籲,結束這場由國家支持的對法輪功學員的迫害,釋放無數被關押的法輪功良心犯,包括十二名加拿大人的家庭成員和親屬,其中有刑期長達十二年的法輪功學員。僅在溫哥華就有二十六位曾在中國遭受迫害的法輪功學員,其中三位法輪功學員是溫哥華居民的親屬,目前在中國仍被關押著。
聲明中提醒加拿大政府,警惕共產黨政權狡猾的欺騙手段,不要落入他們閉門會談或自我審查的圈套,而是公開地表達加拿大人對中國政權對人權的侵犯、特別是對法輪功的迫害的反對立場。
聲明表示,希望哈珀總理在與胡錦濤會晤時,將人權,特別是法輪功的人權問題作為議程中重要的一部份,以信守他所提出的,加拿大將「堅持加拿大重要的價值觀」,不出賣人權「來換取金錢」。
與法輪功站在一起感到榮幸與自豪
加拿大國會法輪功之友主席苗錫誠(Bill Siksay)在集會上作了書面發言。他在發言中說:「在法輪功學員遭受持續的長期迫害時,我們能與他們堅定地站在一起,覺得榮幸與自豪。」
「我們一直非常關注法輪功學員在中國正在遭受的迫害。簡而言之,人們不應因宗教信仰或精神修煉而被監禁、虐殺。我們還關心在中國被監禁或失蹤的加拿大人的親屬。」
「今天,加拿大國會法輪功之友再次向總理呼籲,當胡錦濤在本月下旬訪問加拿大時,向其提出這些重要的人權問題及這些具體個案。我們認為,加拿大在這些問題上必須保持警覺,並呼籲總理當面向胡錦濤表達眾多加拿大人對中國法輪功學員的關注。我們還呼籲總理向中國主席提及十二名加拿大人的親屬──在中國目前正在被監禁的法輪功學員的情況。」
一家五人遭關押受酷刑
來自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荊採在發言中說:「我的媽媽、弟弟、姐姐、 姐夫和我自己都因為修煉法輪功而在中國大陸遭到中共的迫害,我的弟弟荊漁,現在仍然被關押在大連的監獄,並被強迫做重體力勞動。」
荊採一家因為堅持修煉,多次被非法關押,她和姐姐荊天被非法判刑十三年,後因生命垂危獲得保外就醫,才有機會逃出大陸;弟弟荊漁被非法判刑十年,至今仍在大連監獄做苦工;媽媽在勞教中被電棍電得一隻眼睛失明,牙齒脫落;姐夫在勞教所裏曾被二十多根電棍同時電擊。
荊採說,中共仍然在繼續它們的罪惡,仍然在製造更多的悲劇。中共的邪惡本性從來沒有改變過,它也不可能變好,在不久的將來邪惡就將償還他們所犯的罪惡。
荊採表示,自由、民主和尊重人權使加拿大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希望哈珀總理能在下個星期向胡錦濤提出人權問題,特別是對法輪功學員的迫害必須停止。信仰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權,中國的老百姓也無一例外地應該享受信仰自由的權利。
對罪惡的沉默就是與邪惡為伍
法輪功學員聶歌原是一個癌症患者,而且在一次車禍中同時失去了三個親人──丈夫、母親和姨母。在生命絕境中幸遇了法輪大法,使她獲得了新生。但她在中共迫害法輪功的前三年,就曾四次被拘,遭到公安毆打。後來她離開大陸去了新加坡女兒那裏,中共黑手又伸到新加坡騷擾她,驅趕她,最後又不得不離開女兒,輾轉到了加拿大。
聶歌在發言中說,法輪大法不但救了我的命,還教我做一個好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完全為別人著想的人。每個法輪功學員都是按照真、善、忍要求自己,使家庭和諧,社會整體道德昇華,造福社會。就是這樣一群好人,卻在中國受到了已經持續十一年的殘酷迫害,使數以千萬計的家庭兒童失去了父母,老人失去了兒女,丈夫(妻子)失去了配偶;如果堅持修煉,成年人就會被迫失去工作的權利,學生就會失去受教育的權利,當局甚至威脅、逼迫丈夫或妻子和修煉法輪功的配偶離婚。中共對法輪功的殘忍手段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
聶歌最後說,對罪惡的沉默就是與邪惡為伍。希望胡錦濤認清善惡,趕快懸崖勒馬,和江澤民決裂,停止迫害法輪功。同時呼籲加拿大政府、人民,繼續伸出正義之手,共同呼籲中共停止迫害法輪功。
民眾紛紛表示支持法輪功
集會結束後,溫哥華學員分散到各城市熱鬧地區徵簽給哈珀總理的呼籲信和明信片。
徵簽活動已經持續了一週,許多學員都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世人了解了法輪功真相,簽名非常踴躍,有學員一小時就徵得了三四十個簽名,人們都在譴責這場迫害。
法輪功學員張女士說,我們徵簽是為了制止迫害,同時,通過徵簽,啟發人們的善念,使他們有美好的未來;呼籲加拿大政府幫助停止迫害,也是使加拿大這個國家和人民擁有光明的前途。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0/6/21/11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