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台中藝文界激讚神韻(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三月六日】(明慧記者夏昀台灣台中報導)台中市是台灣三大都會區之一,也是中部最大的城市,氣候及人文特色有如美國的洛杉磯,聞名全球的「珍珠奶茶」就是發源在台中。二零零九年三月五日神韻國際藝術團在台中的第二場演出持續滿場,觀眾對神韻的喜愛從不斷爆發出的掌聲和專注投入的神情中可以一窺一二。多位藝文界人士觀看演出後紛紛表示不虛此行,神韻名不虛傳,給予他們更多啟發。


觀眾對神韻舞蹈演員不斷報以熱烈的掌聲


台中觀眾專注欣賞神韻演出


苗栗縣縣長劉政鴻及副縣長林久翔致送花籃慶祝神韻藝術團演出成功

舞蹈協會理事長:學習神韻

致力於推廣民族舞蹈的台中舞蹈協會理事長張鴻雲,今年是第一次觀看神韻,她讚許神韻的表演將愛和信仰很自然地溶入演出形式中,讓觀眾很自然地接受到傳遞的訊息,很能感動人。她說這種表演方式「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台中舞蹈協會理事長張鴻雲

張鴻雲同時讚揚神韻的舞蹈演員基本功紮實,像毯子功、翻轉、跳躍這些動作看得出都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沒個五年、十年的是練不出來」,「他們的技巧應該是經過特殊的訓練。」

第一次觀看神韻,對於天幕的運用,張鴻雲感到驚嘆,她指出三維動畫的天幕對演出有很大的助益,能立即感動觀眾,如果少了動畫天幕,感動就少了一半。她說,歌詞及時的搭配聲樂,讓觀眾立刻明白,立刻能觸動人心。這也是她的感受。

知名畫家:非常完美的演出

目前任職於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的知名畫家張淑美,觀賞神韻後,直言「震撼人心」,並且感佩神韻的用心。她陶醉其中地說,整體的感受而言就是「非常完美。」她詳細地說到,神韻的節目在動作的設計、音樂的選取、服裝的設計,以及背景天幕的變化,配合舞蹈的編排,這些元素的結合,整體呈現的就是非常完美。


知名畫家張淑美觀賞神韻後,直言「震撼人心」。

張淑美原是學舞蹈的,五十多年前更曾教舞、編舞劇,因著這樣的背景在觀賞神韻時更能看出門道。她注意到舞蹈演員的手腳動作的設計很獨到,音樂的創作很能配合舞蹈的氣氛。服裝設計的用心,在色彩、頭飾的相互配置上看到的就是完美地呈現。

張淑美開心地說到,很慶幸自己能看到這樣的演出,她說神韻與她過去在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看到的舞蹈完全不同,看了這麼完美的演出,她預期將給她今後的繪畫創作更大的啟發。

石雕協會理事長:相當的敬佩

從事石雕及石雕教育的台中石雕協會理事長陳松,在神韻開演前一個小時就到達會場,並且購買了節目冊仔細閱讀。他觀察入微地說,神韻晚會的布置、排場、宣傳相當地完整。他頗多讚許地說:「我覺得相當的敬佩!非常棒!」


台中石雕協會理事長陳松

對於節目中所演繹的五千年神傳文化,以及當今法輪功在中國大陸所受到的迫害,陳松認為這些節目表現得相當充份。對神學的弘揚,對不同民族的關懷,及對被迫害的團體的關注,在節目中都充份展現出來。

平時致力於石刻傳承教育的陳松,已教過幾千位的學生,他感慨大環境的變遷造成石刻業的沒落,他只能盡己之力,盡力而為。相較於神韻藝術團的推動,陳松讚揚有一大群人有組織有計劃地在推動,他舉例說,在很多鄉鎮、道路都看到了廣告牌,在《藝術家》雜誌也看到了廣告,他感受到很熱鬧的氣氛。對於神韻致力恢復正統文化,「我想必然這個成果是可以很快看得到的。」

藝術收藏家兼評論家:心靈享受

「除了好看,還是好看。」這是台灣知名藝術收藏家兼評論家魏瑞蓉對神韻演出的直觀感受。謙稱不太會說話的知名畫家魏瑞蓉,讚歎神韻整體表現很好,「看起來讓人家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很舒服的。是一種心靈享受,真的是。」

同時,魏瑞蓉也向記者提出心中的疑惑、不解:「為甚麼大陸沒有這樣的演出?為甚麼在大陸不能呈現呢?我覺得這個節目很健康,很正面啊!」

魏瑞蓉認為神韻的藝術形式表現很完美,加上兩位主持人對節目的介紹串連,東西方的搭配,非常好。她並直言,現在全球不景氣的年代,大多數人心情較煩悶,神韻的演出健康、正面,台灣需要這樣的表演。她希望神韻能在台灣多停留一點時間,「我覺得台灣人會變的很正面很健康,少一點政治味,多一點藝術味。」

專業攝影師: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心靈境界

帥氣的吳振能與優雅的妻子在大廳駐足合影,從事十幾年專業攝影的吳振能誠懇地讚歎神韻帶給他心靈的觸動:就藝術方面或者心靈層次來講的話,意境相當高。我覺得她(神韻)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是一種心靈的境界!我覺得是沒辦法用所謂的普通話去形容她的。


專業攝影師吳振能與夫人

憑著攝影師的眼光,吳振能更詳細地說明他的體會:不管是在整體上、在服飾上、在舞蹈演出中,我覺得藝術的含量非常高,我覺得他超越了歌劇,而且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種藝術,屬於中國人的藝術!

吳振能表示,惠蓀堂這個場地不是標準的劇院,但神韻的燈光、音響各方面能有如此的表現,非常不簡單!而臨場觀賞神韻表演,他感覺身歷其境,很震撼!同時,獲得心靈的淨化。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