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自然、雋永的天籟之音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六月九日】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楊邑(今山西洪洞師村)人,精通音律,善演奏各種樂器,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音樂家,被後人尊稱為「樂聖」。他的敬天愛民思想及琴藝傳神的故事流傳至今。

師曠吸收了儒家樂論「禮節民心,樂和民聲」的精華,並繼承了西周周公創制的禮樂文化傳統,提出作樂要順乎天道與自然,要通過音樂的道德內涵去善化民心,以得到感人至深、移風易俗的教化效果,從而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和諧。如果僅僅只是旋律節拍一致的齊奏並不就是交響樂,只有大家心聲的協和才能有真正的天籟之音,使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而產生共鳴,達到淨化身心、感悟天道的更高境界。

師曠提出古樂有《清商》、《清征》、《清角》三種。《清商》屬不祥之音,而《清征》是吉祥之音,《清角》是盛世之音。據說當師曠彈琴時,馬兒會停止吃草,仰起頭側耳傾聽;覓食的鳥兒會停止飛翔,丟去口中的食物,翹首和鳴。

有一次,晉平公與衛國國君一起聽衛國樂師師涓演奏樂曲,剛演了一會兒,師曠就急忙走上來按住師涓的手說:「快停住!你彈的這是商末亂臣為暴君商紂王製作的濫曲,是亡國之音。紂王無道,後被周武王所滅。善樂聽之使人受益、向善,惡樂聽之會使人喪志、墮落。音樂是來傳播德行的,有害德行的溺音千萬彈不得呀!」

晉平公問師曠:「這叫甚麼曲子?」師曠回答:「這就是所謂的《清商》,是不祥之音。」晉平公說:「那你演奏一個吉祥的曲子。」師曠於是為兩位國君演奏了《清征》之曲,這是一種瑞祥之聲。師曠展開琴,用奇妙的指法撥出第一串音響時,便見有十六隻玄鶴從南方冉冉飛來。撥出第二串音響時,玄鶴便前後排成了一列。撥出第三串音響時,玄鶴一邊鳴叫,一邊排著整齊的隊列展翅起舞。當他繼續彈奏時,但見祥雲縹緲,瑞靄紛紛,玄鶴的鳴叫聲和琴聲融為一體,在天際久久迴盪。使人感受到自然、雋永的天籟之音,心胸開闊而祥和,大家驚奇不已,都高興的向師曠祝賀。從此以後,人們用「玄鶴降雲」來形容音樂的美妙動聽。

師曠指出音樂的善化功能對民風有著潛移默化的引導涵養作用,使德行的光輝照耀到更廣闊遙遠的地方。他創作了《白雪》、《陽春》等曲彌高、和彌寡的雅樂。生動的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表達了君子潔身自好、纖塵不染,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嚮往。人們說高層次的音樂通乎神明,使人感受到真實、博大和永恆。善化他人,感化四方,是對生命的珍視和關愛,是對上天造就並賜予生命一切的感恩。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