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大道無形」的理解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二日】年初以來,我們地區出現了不同成度的邪惡迫害情況,給整體協調證實法造成了不少損失。究其原因我理解有四:

一是浮於表面幹事、忽視學法,造成對正法進程認識不足。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師父在《致澳洲法會》中說:「那些在救度眾生、證實大法中做的好的、變化大的地區,一定是大家法學的好。那些個人提高快的大法弟子一定是重視學法的。」

其二,過於強調自我認識、證實自己,滋生同修間分歧與間隔,甚至無意中拉幫結夥、各行其是,出現一幫哄跟人,不以法為師,在信師信法問題上出現偏差;有的還一團和氣,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表面平和,看見存在的問題不是負責任的善意的指出等等,從而造成整體協調、配合的疏漏。

其三,協調人、負責人角色沒擺正、作用沒發揮好。

其四,對大法修煉方式的認識不足,這也是我今天要談的主題──我對「大道無形」的理解。

師父在《洛杉磯市講法》(2006年2月25日)中說:「我就再說說大法弟子的修煉方式。其實我一直在對大家講,今天大法弟子的修煉是一種大道無形的修煉方式。每個人都在常人社會中,每個人都有社會中的不同工作,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不同情況,也就是說完全在社會中,沒有任何形式的修煉。」師父還說:「也就是說,大道無形的修煉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形式。」

我對師父這段講法的理解是:人類社會近代出現的形式豐富的文化表現,人類社會出現的各行各業,其實都和不同巨大宇宙、天體、大穹體系那些神及各種生命生存維繫的方式有關,是對應他們的生命層次在法中昇華與下降的法則在人類社會的各種表現形式。師父無論採用其中的任何一種修煉形式,用大法指導都能使大法弟子修煉提升。比如音樂、美術、技術技能的提升、君主領著一幫臣民修煉等形式,以及在人類社會任何一個正當的行業中修煉等。

但是這一切都看師父對未來宇宙需要而定的選擇,包括正法本身的過程。師父選擇了「大道無形」這種形式。大法弟子來自人類社會的各種階層、從事各種職業和領域的工作、身處不同的環境。每個大法弟子都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力所能及的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和能力在修煉自己,證實大法,救度著眾生。這實際上就等於在用大法正不同大穹體系那些神及各種生命生存維繫的方式和法則,等於承認那些體系生命的存在,等於在救度那些體系的生命。大法弟子修煉走向神路對應和涵蓋著宇宙不同體系那些生命的一切路。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我們也能體悟到大法的博大;正法時期每個大法弟子肩負的使命與責任的巨大;和大法弟子成就的果位與層次的巨大。大法弟子成就的那一切對應著幾千萬大穹體系的那一切。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法時期大法弟子是跟師父正法同在的,是宇宙中眾神矚目的「第一偉大的生命」。

師父在《洛杉磯市講法》(2006年2月25日)中說:「當然我不可能把他們在人類社會中這種表現形式都留給人類,救度的是那些體系中的眾生。因為任何東西到了人這一步由於層次的關係都變的很不好、也都變的很低下了,當然大法與大法弟子不能對這樣低下的形式本身給予證實。」

我對師父這段講法的理解是:大法弟子身處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人類一切正常的環境都是大法弟子修煉、提升的環境,我們不能脫離人類的環境,而且在任何環境下都要體現大法弟子是在做好人,這是大法弟子修煉中要走的路。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好卻不能過,一過又是新的執著,是走極端。就形式的採用而言,我們也僅僅是有選擇的用、善用與正用。我們不能過於依賴人類的這些形式、把形式的本身看重,甚至本末倒置的去證實這些形式本身,而不是利用這些形式達到實質的昇華與提高。這樣使我們在這種形式的修煉中如果不能保持穩定的狀態,就會助長和產生很多執著心,直接干擾大法弟子證實法,甚至是給正法造成損失。

比如,我們地區為協調整體做好「三件事」、適應正法形勢需要,成立了市、區、到各片區、各點的聯絡協調機制。本來願望是好的,方向也是對的,但是在實際工作方法問題上,就把常人式的特別是黨文化造就的工作作風和領導習氣有意無意的帶到修煉形式中來了,助長了很多不良作風和執著心。師父說過:「大法沒有名,沒有利,沒有官當,就是修煉。」可有的同修擔任了負責工作,就有了在學員之上的心,維護起他的權威觀念和領導作風的形式來,一旦同修間相互認識不同或者衝擊到他的執著,就產生意見分歧和人心間隔,甚而至於拉幫結夥各搞各的,直接影響整體的配合、協調。

事實上,神並不看重人類的這些有形形式,神要的實質是利用這些形式如何達到昇華的目地。大法修煉是「棄其表面,只見人心」。直指人心達到昇華,這才是根本落腳點。而且師父曾講過:「形式有影響修煉人的提高因素。」(《在亞太地區學員會議上的講法》)任何外在的形式上的東西都會引起人的執著,所以,我們要做好師父要求的「三件事」,達到正法標準,就要走「大道無形」的神路。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