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自己做好 給眾生展現大法美好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看了師父《對澳洲學員講法》錄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向內找看看自己,雖然師父是針對澳洲學員講的,但是對對自己的號,我仍有很多執著、人心,在救度眾生方面的表現與同修的差距很大,我們自身的表現會直接影響救度眾生的效果

師父在講法中幾次提到我們在眾生面前的形像以及同修之間矛盾中的表現。我們表現不好,給眾生的印象不好,一個是給大法抹黑,另外很可能使這個生命因我們自己造成的壞影響而不能得救,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記的自己剛剛得法時,自己對師父對大法那種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也曾極力向妻子洪法同自己一起修煉,我們地區當時得法的人比較少,有時因為出去洪法的一些事情顧不上家,由於我為人脾氣暴躁,甚至打過妻子,沒有圓容好家庭的關係,妻子對我怨氣很大,在我身上她還沒有感受到大法的美好,換句話說就是妻子對我的印象不好,從而對大法印象不好,讓妻子得法很牽強,甚至妻子要我在師父和她之間做出選擇,有時給同修錄製師父的講法錄像帶,很晚回來時打我耳光。後來我通過學法,向內找,提高自己的心性,妻子漸漸的轉變了,說我的性格變好了,妻子也從此走入大法修煉的行列。如今,我們全家在風風雨雨中,在師父的慈悲呵護下走過了近十個年頭,過程中的摔摔打打使我們變成熟了,理智了,清醒了。並且建立了家庭資料點,週末我們三口一起發真相資料救度眾生。

師父的《對澳洲學員講法》下來後,我們全家坐在一起,聆聽師父的教誨,通過學習師父的講法,結合自己的修煉體會,我們深深的認識到:我們在救度眾生中大法弟子的形像、表現是何等的重要。我們不論在甚麼環境下,都要注意自己是個大法弟子,是個修煉的人,是走在神路上的人,要保持修煉人的祥和與正念,正確對待在提高的環境中修煉人應有的狀態,遇事向內找而不是指責別人或強加於人等做法。大法弟子之間出現矛盾,過後會認識到自己不足,會去掉執著,會正確對待,好像影響小一點,因為畢竟是修煉人之間能夠理解。(當然師父要求我們遇事向內找,環境就會變好)但是對於不修煉的常人,尤其是我們身處的環境,比如:在家庭中,包括父母、丈夫或妻子、兒女及親戚;在社會上,包括同事、同學、鄰里及隨時隨地所處的環境中,如果我們不注意,通過我們給他們留下的是壞印象,其實我們是在給大法抹黑,給眾生造成不能得救的障礙,那我們是在救眾生呢還是在毀眾生呢?並不是我們怕出現這樣的問題就不做救度眾生的事了,是應該學好法,按照師父救度眾生的要求,清醒、理智、智慧的去做就不會出現毀眾生的問題。現在看來我們的表現已不是單單個人表現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眾生直接通過我們的表現看待師父與大法,我們自身做不好,眾生就會誤認為大法不好哇!

我們不應該真的好好看看自己了嗎?真的還要在執著的是是非非中無休止的表現自我嗎?真的還意識不到自己做不好是在給大法抹黑嗎?真的感覺不到自己在眾生面前的不良表現會往地獄推眾生從而使其不能得救嗎?為了維護自己芝麻粒大的所謂的「尊嚴」、「名利」,使自己的行為、魔性狀態的表現,一味的想自己如何如何難受,如何如何發洩,卻想不起為大法負責,為眾生不能得救而羞愧,這多危險哪!所以我們大法弟子要時時事事處處都要給任何環境、任何人正的印象、好的印象、善的印象、慈悲的印象。這也是證實法、維護法。

如果我們不學好法,不能按照師父和大法的要求去做,尤其是最起碼對個人修煉的狀態要求都做不好,那怎麼能更好的、更有效的救度眾生呢?如果我們不能給眾生慈悲、善及正的表現,又怎麼能使眾生對大法與大法弟子認同,怎麼能起到救度眾生的作用呢?師父在講法中,雖然理解我們在修煉中,在具體的環境中有提高心性的因素時的不理智的表現,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剜心透骨的去執著的事情發生,甚至是常人的表現,但我們不能抱著執著向外找,那時就想不起自己是個修煉人,是個大法弟子了,應該在這當口上怎樣正念做好才是修煉人的狀態和正確的表現。「佛在心中」的法理忘了嗎?就像師父講的一會明白,轉念就又不明白了,主意識不主宰自己,就會迷失自己,一個人放鬆正念甚麼東西都能干擾你,正念足任何東西都干擾不了。

眾神與眾生都在看大法弟子的表現,神看大法弟子表現好,會給他提高層次與境界,眾生看大法弟子表現好,會認同大法說大法好從而得救。師父講的是法理,既然師父指出大法弟子不足,我們就應該在同修、世人、眾生中的表現按照師父的法做好,給任何生命都留下慈悲的、善的、正的印象,即使一個生命真的不能被救度,我們也不會由於自己的過失使這個生命不能得救而內疚,那是生命對正法的態度決定的,是由大法衡量生命去留的標準決定的。因為我們是在證實法、維護法的基礎上救度眾生,所以大法弟子時刻提醒自己給別人好的印象,這是維護大法聲譽的具體表現,也是為救度眾生大法弟子必須具備的素質和狀態。

以上是看了師父《對澳洲學員講法》錄像的一點體悟,層次有限,請各位同修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