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黨文化】以德育人 淵遠而流長

——教育的反思和未來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甚麼是教育的根本內容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國家、不同階層的人都會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提出自己的見地。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蒙學經典《三字經》開宗明義,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其實已概括出古人思維中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思想。

古人認為「善」是人與生俱來的先天本性,但是,在後天的成長中,受生長環境中各種各樣自私自利觀念的影響,先天的善良本性受到干擾,甚至被掩蓋、埋藏,體現不出人的善良本性境界,因此,教育的真正內容就是引導人們保有和回歸人的先天善良本性境界,其途徑就是使人專心於道德修養的充實和提高,在其一生中,面對無數的抉擇,能夠擇善而從之。這與我們今天整個社會崇尚科學的論調是截然相反的。

古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教育思想,源自於他們對以「善」為核心的道德觀念的深刻認識。他們認為人與獸、人性與獸性的分界線不僅在於人具有人的外形體貌特徵,更具有善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的內涵;道德不是虛無縹緲的理論,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道」就是天道,天理,它體現的是人類生存於其中的宇宙、包括地球和人類這一整個的、系統而又繁雜的客觀的運行規律。

「德」是人對天道運行、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總體把握和認識,同時也是此人道德境界之所在,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有多高的「德」,就能認識多高的「道」。有史以來,人類認識到的各種各樣、形式各異的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無不在「道德」的蘊涵之中。道德有其自行的演變規律,大到歷史王朝的興衰成敗,家族事業的繁盛消亡,小到個人的憂患得失,無不是圍繞著道德的多寡而「成住壞滅」,起起落落。對道德存在的深刻把握,使我們的先人睿智地認識到:科學技術如果不以道德為基礎,人類就會變得自私、愚蠢、貪婪、狂妄,就會自以為是地濫用科學的力量,追求眼前利益,破壞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破壞物質環境龐雜而細微的運行規律,使人類面臨重大的危機。這就形成了古代社會普遍的以德為本、以科學技術為末的觀念。因此他們以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樹人,育有德之人,樹真正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使人類由於具有較高的道德境界源遠而流長,才能對國家的興亡負起責任來。

所以古代的教育思想,不在於使人獲取最大量的物質世界的表面知識,簡單地將外界事物、事物之間表層的因果關係及發展趨勢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使人淪為知識的載體,在種種表象和形式中孜孜探索。而在於教育和引導學生向內去找,在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同時,去探求和掌握事物更深層次的發展規律,因為錯綜複雜而又環環相扣的深層、更深層的規律不是追求來的,也不是像技術一樣可以向誰學來的,而是人們踏踏實實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隨著道德境界不斷提高而逐步展現給人的。這樣一來,人們探求更深、更精微科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其道德境界不斷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他人生伸展的歷程。

這就是古人為甚麼非常強調「知行合一」,強調「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強調「功夫在詩外」,書中的道理,不是為學而學的,而是要人去親身體會和驗證的。這種教育觀念的本身,就是一種終身教育和學習的觀念,「其知也有涯,其學也無涯」。以宇宙之遼闊,以天地之龐雜,以人事之紛紜,再有智慧的學者,亦不過知其一端而已,因此他們對神秘的宇宙、對未知的世界、對種種奇異而超出人們理解力的現象充滿了敬畏和包容,謹言慎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決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這是他們對自己、對自己所走過的人生路程和所明白事理的堅守。

與古代人所具有的對道德、對道德與科學關係深刻而理性的認識相比,當今社會對教育的根本內容、途徑以及教育思想的認識是極其淺薄的。這種淺薄來自於整個社會對道德的認識。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共給道德打上了深刻的階級烙印,在道德之前加上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定語,使本來作為宇宙和人類整體規律體現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德,具有了主觀性和可選擇性,並且從無所不包的整體淪落為「社會主義」的局部,從超出地球和人類歷史悠遠的存在縮短為幾十年的歷程,空間與時間急遽變化中,喪失了道德本身廣泛、深刻而幽微的內涵,變得淺顯而直接。

中共對「道德」內涵的這一扭曲和變異,運用到實踐中,產生了沉痛的教訓和後果。「社會主義的道德」,其重點強調在「社會主義」的性質而非道德的本身,從階級立場出發,人們做人做事的準則只能「唯上」而不能「唯實」、「唯理」,所以在階級立場和做人的基本準則及客觀規律的衝突中,佔上風的常常不是善良的人性和客觀規律,而是階級立場。一九五七年知識份子「大鳴大放」說真話及隨之而來的反右運動中是如此,在五八年大躍進大煉鋼鐵嚴重違反鋼鐵煉制規律、農業生產大放衛星各級政府和媒體的連篇假話中是如此,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也是如此,其間還有對孔孟之道、對馬寅初及其計劃生育政策、對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的全民批判,還有對人們身邊同事、同學、戰友、親人的批判、遊街、侮辱、毆打等等等等,幾千年來中國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信任、真實、坦誠等善良的品德蕩然無存,父子親情、夫妻之義、兄弟之愛這些最基本的倫常在「階級鬥爭」的傾軋下也土崩瓦解,彼此反目成仇,更甚者你死我活。

幾十年殘酷的政治鬥爭表明,所謂社會主義的道德觀,使政治凌駕於道德之上,給人們帶來的不是和諧而是鬥爭,不是信任而是猜忌,它不僅不能包容和涵蓋歷史先哲對道德的認識和理解,反而徹底破壞了「真」和「善」的道德基礎,斬斷了人們對自己所認識到的客觀規律的堅持。對於不了解的人、不了解的事,在政治的高壓下,人們被迫違心地批判、痛恨,久而久之,泯滅了人的良知,在善與惡交戰時變得麻木不仁,謊言變成了「真話」,事實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沒有選擇時要保住自身的利益不要受到傷害。多年以後,當事實的真相呈現到人們面前時,人們也只是被動地接受,「喔!是這麼回事,原來都批錯了。」但很少有人去想這種種錯誤的根源是甚麼,自己在其中又擔當了一個甚麼樣的角色,或即使想到了也不敢揭示出來,怕站錯了立場遭到殘酷的政治迫害。

許多在社會主義道德觀這一思想教育和污染下成長起來的人,已習慣於維護政治而不是維護真理,在心理上仍堅持著階級立場至上的原則,視所有上級的決策為理所當然,尤其對事關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很難看到其不足和缺陷所在,反而認為能指出錯誤、不足者是反黨、反國家,卻不去考慮他說的是否符合客觀規律,長期階級鬥爭的影響使他在思想上早已放棄了思考和選擇的權利,變成了一部執行政策的機器,對真理的追求已經徹底喪失了。

當我們用社會主義的道德去規範學生的言行時,我們的教育就註定了「育人」的失敗,因為我們不是在育人,而是在製造具有人形的政治機器。如今整個社會的腐敗以無法扼阻、一日千里之勢蔓延,不正是「政治至上、道德成為政治的附屬品」這一長期教育的結果嗎?沒有一定的道德境界,沒有對一己之私、一家之私、一黨之私的切身認識和深刻理解,沒有相當程度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錯綜複雜關係的把握和堅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古訓已經在我們的身邊展示了。由於人濫用科學導致的物質環境的變異,已經給人類的生存敲響了警鐘。而我們還要加上一條,由於濫用政治導致的人們精神的變異更給社會帶來了重大的隱憂,一個沒有真話、不講誠信的社會,一個視道德存在為附屬品、為形式、為虛無的社會,一個不講道德規範的社會,會是怎樣的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勢呢?如果不對道德的真正內涵進行認真的思考,對以「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下一代這一根本的教育思想進行嚴肅而深刻的反思,一切教育形式的探索和變化都是換湯不換藥,難以解決根本的問題。

我們究竟應該教給孩子甚麼?在我們的心中,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想把最好的一切,從精神到物質,都留給我們的孩子,都留給我們的未來,可甚麼是我們最好的一切呢?我們又怎樣能把這一切傳給孩子,真正變成他們的所有呢?

其實在上文中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以德育人,這個德不是從內涵到外延都極其狹隘的「社會主義道德」,而是作為整個宇宙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綜合體現的「道德」。走出政治這一單一思維的控制,學校和教師才能放手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看世界。認識並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成為「育人」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才能不拘形式,呈現出多樣、活潑、自然而富有魅力的面貌,因材施教,學生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主體。應試教育的獨木橋才會變成使孩子成「人」的條條大路,孩子們不再是單純考試的機器,學校和教師也不再是被升學率所困、僅能把知識塞入學生頭腦中的「填鴨者」,孩子們將具有學習和生活的主動權、選擇權,老師將成為一個指導者,不僅將自己一生中所學到的知識傾囊而授,更把自己在人生路途中所獲取的道德精華傳授給學生,把探索真理的道路指給學生,鼓勵和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名利、爭鬥和得失。這才體現了韓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解說。古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敬師之語,就在於父母是人形體存在和成長的提供者,而老師則是思想成長並達到一定道德境界的指導者。

老師達到了甚麼樣的道德境界,就體現了怎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途徑。但更為根本的,是老師必須具備對一切生命及其選擇要予以尊重的素質。再好的老師,再有成就的老師,對學生都只能是引導、扶持,不可能代替學生去走路。所以老師對學生,是寬容,是理解,是循循誘導,是幫助學生找到影響學習和生活的背後的因素並力促其予以矯正,是放手讓學生走出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路,無論跌倒還是摔跤,都是他們人生路途的必然,老師更看重、更欣慰的是他們怎麼爬起來,將摔跤後的思索和所得收入行囊,繼續自己未竟的旅途。真正的學識來自於風雨中的歷練,技能與知識不過是深刻內涵的外在表現,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的思想。

只有這樣歷經痛苦中走出來的路,才能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收穫,才能將我們的道德和文化精髓變成孩子們的所有。在他們眼中,哲學不再是空洞無物、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自己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切實指導;歷史不再是不得不背誦的一個個時間、地點、事件、意義的獨立片段,而是前人在道德和掌握規律上的得失,知史而明今,可以以資借鑑;作文從文章的形式到內容也不再是一次又一次對別人的模仿和重複,而是能夠寫出自己真實的立場、感受和看法,表達出自己對社會、對人生、對種種問題的獨到的視角和見地。而將整個世界支離破碎、條塊分割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也都將從一個能夠整體認識世界、整體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為人類、為社會負責的全新的角度,走一個全新的科學路線,融會貫通,彼此包容。

想想看,以這樣的道德培養出來的學生,由於他們所達到的道德境界,能更深地洞悉和掌握規律,卻又謙遜地認識到自己所知,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對自己所從事的任何工作,必是誠實、負責、勤勉、謹慎的,決不會貪圖名利,妄言忘形。更不會隨波逐流,唯上是從,他們深知,對國家、對社會的維護,不是為了維護而維護,也不是以暴力、強權來維護,而是以堅持道德、堅持真理、堅守自己所認識到的客觀規律來維護,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堅韌不拔、坦蕩無私的道德勇氣和浩然正氣。具諸內而形於外,才能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樑之材。而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才能造福人類和社會,而不致淪為危害社會、危害人類包括他們自身的利器。這樣的學生才是老師真正的驕傲。

以上僅是我對我國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思考,這只是站在我目前所具有的角度和高度所得的認識,不足和不正之處,敬請指教。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