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參加網路聊天課程及教學人員課程,從那時起我也開始另一個嘗試,當起窗口負責人,還有教學人員,由於家庭因素我到小南門教了兩個月,這其中也看到許多學員,有人不想被孩子絆住修煉腳步,勇敢的帶著兩個孩子來學習,有人克服年齡大的困難來嘗試,每個人對法認識的不同,也影響他們自身的修煉表現,但對於教學的我來說,只要他們願意來,我都樂意教。
工作中也在修去我的人心,剛開始很執著自我,認為我講真相的方式,好像被一個模式定住了,但一查找自己,還是一句話,我是在證實法,還是在證實自己呢!馬上就把這個念頭消滅了。還有每次講完真相都要做彙報,那時覺得很麻煩,還要將網友分類,越不想分就越分不好,磨去那顆心後就好了,畢竟一個整體作業,一定是不同於個人方式,這個時期是要全面救度,而個人那點人的東西,怎麼可以阻礙一個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責任呢!
我們都是在迷中修,眾生的念頭又是多變的,長久講真相的經驗,讓我明白以不變應萬變;以不動制萬動,我們的基點只有一念就是救度他,大法弟子具有的特點就是善,修煉中的體現會表現在講真相過程中,當我念頭很純正時往往效果就會好,如果出現有浮躁感,只是為了完成工作的心態,往往無法打動人心,每個眾生都是可貴的,也不能有任何想法,這個可度那個不可度,我們只管去做,用法去衡量。
認識到退黨中心的重要性,我也開始在電郵族群發表一些心得,希望更多同修參與手動聊天,能讓更多可貴的中國人退出邪黨,在我們這裏的電腦基地我也辦了幾次課程,看到網站上的退黨人數,每天都在大量增加,感覺到我們這個整體的法力在變大,這樣的情形讓邪惡非常害怕,對這網路聊天工具也做了更多限制,加好友時數量常常變動,但我相信我們救度的心不變。
最近我找到一個很大的執著心,一個很大物質叫「想像」,有時候事情還沒發生,在我頭腦裏已經有了結果,對於一個修煉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阻礙。師父《在二○○二年美國費城法會上講法》中說:「我過去講過,我說實際上常人社會發生的一切,在今天,都是大法弟子的心促成的。」大法覺者的一念是可成宇宙,那思想和物質又是一性的,那隱藏在「想像」物質背後的是怕心,它是供給「想像」能量的,體現在生活中,如:同修臉色好像不太善,是不是對我上次犯的錯沒忘記?同修會不會告訴誰我哪一點不好呢?今天晚上有學法組,我就會有一點不經意的想像,不知先生會不會生氣,星期日有交流會不能和先生去買菜,不知要怎麼開口,電話響了萬一是同修打來的,先生臉色……等等,我很驚訝自己修這麼久了,怎麼還被這樣的心牽絆住,我告訴師父我不要這個物質,它是舊勢力後天強加給我的東西,我要否定這一切,走師父安排的路。
當看穿這些以後,遇到事情就有不一樣的結果,有天晚上坐同修車一起去交流,回來晚了我不再想先生會怎麼想,結果回來先生已睡了,第二天先生質問我為何那麼晚呢?我沒有觀念我是錯的,也沒觀念先生應不應該生氣,我告訴他由於是坐別人的車,當然要等別人回來我才能回來嘛!先生就不再說甚麼了!一天晚上網路負責人十點多打電話向我「邀稿」寫心得體會,我思想又開始想像時,馬上察覺這是不對的,講完電話就看到先生表情很特別,剛開始好像是要數落我,但一會兒又不見了,或者是說好像是忘記了。一個常人在修煉人面前是很脆弱的,重點是我們自己思想純正嗎?
另外對同修的想法,無疑是加強了間隔因素,一位同修告訴我,我常常隨心而化、自心生魔,剛開始時對這樣的話感覺到自己很受傷,認為我並不是這樣的,還對這位同修有意見,找到想像這個物質之後,我很感謝這位同修的提醒。
《在北美首屆法會上講法》上提到,「所有遇到的事情就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修煉的人,來找找你自身哪兒錯,哪兒不對。你能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修煉的人對待吧,大家記住我這句話:你真能夠把自己當作一個修煉的人,你碰到甚麼事情、麻煩事,你心裏頭不高興的事,不管表面上你對不對,你都要找一找自己的原因;我是不是在這些問題上有很不容易察覺的那個動機是錯的?如果修煉的人要是只從表面上放得下,但內心裏邊還在保守著、固守著一個東西,固守著你自己的那個你最本質的利益不讓人傷害的時候,我告訴大家,那是假修煉!你自己的內心要不動,你是一步都提高不了,那是騙自己。只有你真正的從內心提高,你才是真正的提高。」人的思想總是希望別人說我修得好,擔心別人對我有意見,真正一個好的修煉人,是沒有這些框框的,人世間的東西是修煉人要放棄的,我還在抓著不放,那些都是名、利、情,一個大覺者是要成就甚麼呢?現在的我越來越清楚了,是啊!那無量無際的眾生還在期盼著我,我還有甚麼不能放的呢!
記得2005年5月份為了要去新竹參加網路小組半年交流會,和先生鬧矛盾,鬧得都要離婚了,回來後雖然一切都沒事,但想想還是自己的心促成的。修煉六年多了,我也該成熟了,我相信我會做得更好,感謝師父在這條路上對我的呵護,感謝同修的幫助。一點心得跟大家分享。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2/3/6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