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證實大法的路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6月29日】我是農村大法弟子,是1998年有幸得法的,得法不到一年,邪惡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對大法和大法弟子的殘酷迫害。當時由於學法不深,雖然能夠識破電視上的謊言與誣陷,但是由於怕心嚴重,當時不敢站出來為大法鳴冤,只是在家偷著學法煉功,與其他大法弟子也失去了聯繫,看不到師父新經文和明慧週刊,就這樣自己在家修了4年多,感覺一點提高也沒有,直到2003年的秋天,在師父的慈悲點化下我終於走出了家門找到了同修。

同修給了我師父新經文和週刊,我如飢似渴的讀著,飯不想吃,覺不想睡,心裏叫著:天啊,我與正法進程相差十萬八千里不止啊!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好師父要我們做的三件事,跟上師父正法進程,此刻我深有體會:師父不願落下一個弟子啊!

通過不斷學法,我感覺心性一下提高了很多,很快突破了家庭關,講真象也沒有了怕心,但是畢竟走出來的晚,在講真象時有許多執著心暴露出來。有一次與同修去鄰村講真象,那是我第一次在白天出去講真象,吃午飯後本打算騎摩托車去,但又想摩托車不方便,還是騎自行車吧,一輛破車子隨便放哪兒都行,丟就丟。就這一念讓邪惡鑽了空子,差點讓惡人把我送進派出所。那天我們來到村裏,邊發真象資料,邊與村民講,誰知驚動了不明白真象的村支書,他推起我的自行車就走,邊走邊說:你知道我是幹甚麼的嗎?我專門抓煉法輪功的。我說:煉法輪功的都是按照真、善、忍做人的好人,為甚麼要抓他們。他重複邪黨的誣蔑。我說:真、善、忍要是邪的,那甚麼是正的。我當時有點蒙,忘了發正念。結果他給派出所打了電話,可是電話通了沒人接,他推著我的自行車來到了大隊部門口,這時引來了許多村民,同修藉機給他們講真象,那個村支書進了大隊部辦公室,可能又去打電話,出來後攆同修走說:沒你的事。我知道這是衝我來的,他不留人只留車子,我才想起來時那一念。幸虧有師父保護,我們才安全離開。過後我們給村支書寫了信,晚上我與同修把那個村裏的大街小巷貼滿了自己寫的大法真象標語。後來那支書遇到同修,他與周圍人說:那人是法輪功的負責人,可他再沒有去舉報。通過這次講真象,我深感大法的嚴肅性,來不得半點馬虎,有正念才有正行啊!

我當時決心要多學法,多發正念,把真象講得更好,並且要學會自己獨立做事。我決定一人去學校給老師們散發真象小冊子。但去了兩次連門都沒進去,我靜下心來找了找原因,想起來了師父在《理性》經文中說「用理智去證實法、用智慧去講清真象」,所以不能盲目的去做事,我決定在學生們吃晚飯時進去,因那時學校大門開著的可能性較大。可是那天晚上卻沒有停電了,上兩次傍晚停電我悟到是師父在加持弟子,我卻沒做成。這時我想要是再停一次電就好了,剛這樣一想電一下子就停了。於是在師父的慈悲呵護下,我順利的進了學校大門,完成了這次使命。此時我深刻體會到:表面是大法弟子在做大法的事,其實都是師父在做,我們只是有那顆心,沒有師父的慈悲呵護,我們將寸步難行。

由於自己走出來的晚,在講真象方面總想多做一些。但有時資料很緊缺,於是就買來紅紙自己動手寫大法真象標語,可發現用紙寫的標語不是被人撕掉就是被雨水淋掉。後來就用漆寫。有一天晚上我把我們村電線桿上寫滿了大法真象標語。可回來的路上我想:費那麼大勁也不知有幾人能夠明白大法真象。第二天早上,丈夫去別家借澆地用的水袋,回來後高興的說:咱們村的電線桿上都寫嚴了,一群人正圍著電線桿子議論呢。我問他們在說甚麼,他說:有一個人說,江××真不是東西,前幾年讓人家法輪功煉的好好的,後來說翻臉就翻臉;另一人說,我們家牆頭邊的電線桿上寫的是「全球公審江××」,我們家牆頭要是倒了就砸死江××。聽到這裏,我為世人的覺醒而高興,知道這是師父利用丈夫的嘴來鼓勵我。我深感我們慈悲偉大的師父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啊!

我去年自己種了幾畝棉花,農活忙時,明顯感到學法少了,心裏有點急,於是想了一個辦法,把師父經文《洪吟(二)》寫在手心裏,每天背一、二段,很方便,既能學法又不耽誤修理棉花。就這樣日復一日,棉花修理完了,《洪吟(二)》也背完了。

由於法學的多,講真象也很順利。我與兩位同修把我們鄉30多個村整個做了一遍,而且都是在白天,逢人便講,逢人便發;除個別外,村民們都接受。此時感覺狀態良好,有點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修得還不錯,這個心師父看見了,晚上做夢與同修一起爬一座高高的大土坡,爬啊爬,土坡越來越陡,快到頂了有點怕,再看同修已經上去了,這時同修伸出了手一下把我拽了上去。類似的夢做了二、三次,醒來後我悟到是師父讓我在夢裏看到了與同修的差距,這時彷彿師父在說:不要自滿,要精進啊。我很慚愧,心想:沒有師父的慈悲呵護,沒有同修的真心幫助,你能走到今天嗎?

在這裏,我向慈悲偉大的師父合十,向尊敬的同修合十。最後讓我們以師父在《2004年華盛頓DC法會上的講法》中的最後一句話共勉:「做好你們應該做的那一切吧。未來最偉大的、最美好的榮耀都在等著你們。」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