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一」字嗎?

——神傳漢字之謎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4月26日】你認識「一」字嗎?看到我提出這麼簡單而幼稚的問題,很多人會非常好笑。心想,雖然我不是甚麼博士、碩士,也算受過嚴格而系統的多年教育了,怎麼也不是個大文盲啊!現在即使大文盲,也不至於連個「一」字也不認識啊!

從漢字的寫法而言,「一」字有「一」、「壹」、「弌」等三種寫法。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公元58-147年),字叔重,召陵(漢屬汝南郡,今河南偃城縣東)人,官至太尉南閣祭酒。曾從賈逵(公元30-101年)受業,博通經籍,當時的人稱讚他「《五經》無雙許叔重」。他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編撰成了一部按形體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這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學專著。該字典凡十四篇,連《敘目》一篇為十五篇,分540部,收字(小篆)9353個,重文(即古文和大篆)1163個,註解有133440字。字典以「六書」推究漢字本義兼及其聲音訓詁,分部類從,至為精密。

那麼,「一」字究竟是甚麼意思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是這樣定義這個「一」字的:「一,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弌,古文一。」這是甚麼意思呢?他是說在太極產生之前,在太極產生之初有個東西,叫做「道」,叫做「一」。那時還沒有陰陽,沒有天地,沒有兩儀,沒有太極。所以這個「一」就是「無極」。那個「惚恍」,那個「混沌」,那個「原始之氣」,那個先天之「炁」,就是「一」。正因為有了這個「道」,有了這個「一」,在一定的條件下,從它裏面就產生了天地,產生了陰陽,產生了兩儀,產生了太極。所以說:「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他還說:「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從土,也聲。」古代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一開篇也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這就是一個「一」分為「二」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無極」到「太極」的過程。我還覺得,我們任何人來到一個一望無際的曠野(或海洋),我們會直觀的感到那條地平線(或海平線)就是「一」,它是天和地(或海)的分界線。

關於這個「一」,老子是這樣認識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第39章)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從這個「一」中產生的,而「一」呢,又是從這個「道」中產生的。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不要背離這個「一」,這樣才能長久。天也好,地也好,神也好,谷也好,萬物也好,侯王也好,如果離開了這個「一」,你就完了。「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老子》第39章)你看,離開了這個「一」,你就再也沒有好日子過了,你就會「裂」啊、「廢」啊、「歇」啊、「竭」啊、「滅」啊、「蹶」啊,反正沒一個好字,你就應該被銷毀了,你就應該被消滅了。所以,道家修煉總是講甚麼「知一」呀、「抱一」呀、「守一」呀、「得一」呀等等。我們的人類,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道德,我們的個人修煉,都要往「道」去靠攏,都要往「一」去靠攏,都要回歸到「道」那兒去,都要回歸到「一」那兒去,直到最後和「道」完全同化,和「一」完全同化。否則,你就是死路一條哩!

所以,中文裏面這個最簡單的「一」字,竟然具有這樣深刻的哲學和修煉上的意義。有不少文化較低的人愛說:「扁擔倒下來,我都不認識是個『一』字!」對於文化層次較高的人而言,也許你是一位頗為聰明自信的知識分子,也許你是一位某方面卓有成就的專家,你真的認識這個「一」字嗎?道家認為:「能知一,萬事畢。」你敢說自己達到這種程度了嗎?

現代中文的字典、辭典等都是「五四」以後的產物,自以為又新又全,其實割斷了中國的歷史,拋棄了中華神傳文化的精華,拋棄了神傳漢字的真義。《新華字典》這樣解釋:「一 yi ㄧ①數目字,最小的整數。」再以後就是「一」字的一些轉義了。《辭源》這樣解釋:「一 yi ㄧ 於悉切,入,質韻,影。㈠ 數詞。大寫作『壹』。《書•皋陶謨》:『一日二日萬幾。』」再以後就是「一」字的一些轉義了。《袖珍字海》這樣解釋:「一(yi)①數詞。」再以後就是「一」字的一些轉義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