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近體詩
古漢語的發音四聲為平、上、去、入。在齊梁時期由陸厥、沈約、謝朓等文人創立。這件事情是為了唐代近體詩(格律詩、今體詩)的出現做鋪墊。近體詩帶有那個時期天體文化的特點,從唐朝到清朝,古代的文人都遵循著那個規律去創作唐詩。《平水韻》中將平聲又分為上平和下平,我在研究中發現,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上平聲、下平聲、入聲、上聲、去聲,又分別對應了古樂五音的宮、商、角、徵、羽。古樂有十二個調式,所有的基準音都是黃帝定的。《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昔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
我舉個例子,表達一個意思。假設宮、商、角、徵、羽對應著現代音樂簡譜中的唱名是1(上平)、2(下平)、3(入聲)、5(入聲)、6(去聲);那麼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可以根據以下簡譜唱出來(F調,3/4拍):
3 3 1 1 5︱2 2 3 5 2︱3 1 2 5 3︱6 5 3 2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我們從讀李白的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就能更加清晰的明白原來唐詩既可以朗誦,又可以根據讀音(四聲)對應的五音按固定的節拍唱出來。「踏歌」的意思就是邊走邊唱。因此我建議我們同修在創作近體詩的時候還是採用《平水韻》來押韻,並嘗試用入聲的發音方式去讀唐詩。用這種方式去背誦古人寫的唐詩宋詞您會發覺韻律優美,而且記的特別快,不容易忘卻。
至於今後是否從新給出古樂的基準音,中國傳統音樂的節拍形式是怎樣的,那都得由師父來定。
近體詩主要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中有五言律詩、六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也是一樣有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必須嚴格依照規定的格律去寫。
1、律詩中的對仗
律詩都是八句,古人為了論詩方便將律詩的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第七、八句稱為尾聯。按律詩格律的要求,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請看下面例子:
【登金陵鳳凰台】 唐•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首聯----------
---頷聯 必須對仗---
---頸聯 必須對仗---
---------尾聯----------
【曲江二首(之二)】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請大家再看看前面舉例的詩(杜甫《絕句四首之三》、王之渙《登鸛雀樓》),可以看出對仗有下面幾種特殊形式:
①、數目對
像「三山」對「二水」、「兩個」對「一行、「千里」對「一層」等,前邊的字都是數詞,因此構成數目對。這不僅在律、絕句中極為常見,在詞曲中也屢見不鮮。
②、顏色對
像「青天」對「白鷺」、「白日」對「黃河」、「黃鸝」對「白鷺」等,前邊的字都是顏色,因此構成顏色對。
③、方位對
如杜甫的《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杜甫《秋興八首》中:「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等這些詩句中的「北極」對「西山」、「西望」對「東來」,前邊的字都是方位,因此構成方位對。
數目、顏色、方位這三類詞在對仗中很少與別的詞相對。此外在對仗中還要求名詞對名詞[如上面的例子「花草」對「衣冠」]、形容詞對形容詞[「幽(徑)」對「古(丘)」]、動詞對動詞[「穿花」對「點水」]、重疊字對重疊字[「深深」對「款款」](特殊情況除外)等等。
④、借對
上面舉的例子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頷聯以「尋常」對「七十」好像對不上,其實古人以八尺為一尋,兩尋為常,所以「尋常」兩字是數目字,與「七十」剛好相對;由於「尋常」兩字在這首詩中實際上是「經常」的意思,所以這種對仗的技巧稱作借對,與燈謎的「求凰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對仗的技巧中還經常見到一種諧音的借對。如杜甫的《野望》中:「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清」的諧音是「青」,與「白」字構成了顏色對,也是借對。杜甫的《秦州雜詩之三》中:「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的諧音是「朱」,與「白」字構成了顏色對,同樣是借對。劉長卿《重別薛六》中:「寄身且喜滄海近,顧影無如白髮何」;這裏的「滄」諧音「蒼」,也與「白」字構成了顏色對。
對仗的技巧細講起來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一些學者在研究近體詩時還把對仗的句子分為「工對」和「寬對」。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因為我認為不管是「工對」或「寬對」,在對仗中都是允許的,即使是杜甫寫的律詩中的對仗句子也不完全都是「工對」的。所以寫詩時能對得工整當然好,「寬對」也行。
以下將要講的唐詩中近體詩的格律其實是唐人根據唐太宗傳下來的幾種格律形式,選擇了其中的一種既容易記憶、朗誦、吟唱又便於科考評分的格律規則(下文會特別標明為「通行格律」)。比如,唐太宗的〈月晦〉:
晦魄移中律,凝暄起麗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罩雲朝蓋上,穿露曉珠呈。[(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笑樹花分色,啼枝鳥合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披襟歡眺望,極目暢春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這一首五言律詩格律就與後人說的「粘對」規則相同。「對」指的是每一聯的平仄相對。「粘」指下一聯的第一句與上一聯的第二句關鍵字的平仄相同(如五言律詩的第二字及第四字;七言律詩的二、四、六字)。
宋朝之後,由於歷代朝廷科考經常要考唐詩,所以開始流行「通行格律」,這也有利於考官的評分。筆者在多年的唐詩學習及創作嘗試中,也都採用「通行格律」。
2、七言律詩的格式
七律詩有以下四種常見的格式,大家如果要寫七律可以按照下面的格律要求寫,律詩的第一句用韻的要求不是很嚴,即使是格式中要求押韻的,也可以用鄰韻,但偶數句子則必須嚴格照韻書押韻且不能用相鄰的韻部。(平)、(仄)表示可用平聲字也可用仄聲字。
(1) 首句仄起仄收式(通行格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詠懷古蹟五首之五】唐•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韻)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韻)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韻)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韻)
註﹕「葛」、「一」、「失」三字均屬於入聲。第五句為特殊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後面將介紹。
(2)首句仄起平收式(通行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咸陽城西樓晚眺】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韻),蒹葭楊柳似汀洲(韻)。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韻)。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韻)。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韻)。
註﹕「閣」字在《平水韻》中屬於入聲的十藥韻部,「夕」字是屬於入聲的十一陌韻部;因此都是仄聲。第三句「初」字在應該用仄聲的位置用了平聲,所以第五字用仄聲「日」來補救(也可以不補救),稱「拗救」。這種方法在格律詩的創作中很常見;第四句的第一字用了平聲字,第三字用仄聲「拗救」,亦同。
(3) 首句平起仄收式(通行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韻)。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韻)。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韻)。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韻)。
註﹕「十」字在《平水韻》中屬於入聲的十四質韻部,「笛」 字是屬於入聲的十二錫韻部。
(4) 首句平起平收式(通行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唐•李益
綠楊著水草含煙(韻),舊是胡兒飲馬泉(韻)。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韻)?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韻)。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華年(韻)。
註﹕第七句採用了一種特殊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在近體詩中很常見。後面我會再做簡要介紹。
3、六言律詩的格式
唐代詩人中寫六言律詩的並不多,後來研究詩詞格律的學者也很少有人介紹這種格式,主要原因是六律的格式很特殊,一些學者認為它違反了「粘」和「對」的原則。
六律的格式我們這裏只介紹兩種:
首句仄起平收式(一)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
說明:六律的每一句的第五個字一般情況不能單獨更改平仄格式。如果要改則必須跟同一句的第三字互換平仄。
【破陣樂(二)】 唐太宗李世民
漢兵出頓金微,照日明光鐵衣。
百里火幡燄燄,千行雲騎騑騑。
蹙踏遼河自竭,鼓譟燕山可飛。
正屬四方朝賀,端知萬舞皇威。
【破陣樂(三)】
少年膽氣凌雲,共許驍雄出群。
匹馬城南挑戰,單刀薊北從軍。
一鼓鮮卑送款,五餌單於解紛。
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
註﹕例詩中的「出」、「匹」、「一」、「百」四個字在《平水韻》中都屬入聲。「騎」讀「jì」,屬去聲的四寘韻部。
首句仄起平收式(二)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
【謫仙怨】 唐•劉長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
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第二種格式只是將第一種格式的第五句改成了「(平)平仄仄平仄」,其餘不變。「謫」字為入聲的十一陌韻部。
4 五言律詩的格式
(1) 首句仄起仄收式(通行格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韻)。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韻)。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韻)。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韻)。
註﹕「說」字在《平水韻》中屬於去聲的八霽韻部;「傍」字讀bàng,為去聲的二十三漾。所以這兩個字都讀仄聲。而「應」字讀yīng,為下平十蒸韻部,所以算平聲。
(2) 首句仄起平收式(通行格律)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月夜憶捨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韻),邊秋一雁聲(韻)。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韻)。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韻)。
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韻)。
(3) 首句平起仄收式(通行格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韻)。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韻)。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韻)。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韻)。
註﹕第一句採用了「平平仄平仄」這樣的特殊格式,這種格式在律詩及絕句中都很常見。後面我會做簡要介紹。「石」字在現代的漢語中是發陽平聲(shí),但在《平水韻》中是屬於入聲的十一陌韻部,所以是仄聲。
(4) 首句平起平收式(通行格律)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北青蘿】 唐•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籐。
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
註﹕「崦」字與「僧、層、籐、憎」不在同一個韻部。律詩的第一句押韻的要求不是很嚴,可以用鄰韻或不押韻。第八句的「與」字發音為「yǔ」,在《平水韻》中屬於上聲的六語韻部。
5 孤平
所謂的孤平是指在七言的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的格式「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句型中,除了韻腳的平聲字以外,句子中必須保持有兩個平聲字,那麼也就是說上述五言句的第一字、七言句的第三字都必須用平聲字,而不能用仄聲,否則就是犯了孤平。在唐代的律詩絕句中,幾乎可以說沒有孤平的例子。如果七言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用了仄聲字,那麼第五個字(或第一個字)就一定要改成平聲字,如上面舉的例子「山雨欲來風滿樓」。同樣道理五言格式「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聲字,那麼第三字就一定要改成平聲字,如王維的《歸嵩山作》「暮禽相與還」。孤平被認為是寫近體詩的大忌,在過去的科舉考試中,試帖詩不管寫得多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
6 特殊句型格式
前面提到了七律中「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子在實際的寫作中常被古代的詩人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如: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中:「巫峽啼猿數行淚」;杜甫《宿府》中:「已忍伶俜十年事」等。五律中「平平平仄仄」 這個句子在實際的寫作中常被古代的詩人改成「平平仄平仄」;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中:「仍憐故鄉水」;杜甫《天末懷李白》中:「涼風起天末」;王維的《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等等。
這兩個句型格式被近代的一些學者稱為「特殊平仄格式」。
8 也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說在近體詩中每一句中的第一、第三、第五個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則一定要按照格式的要求;當然在五言絕句或五言律詩中這句話就變成了「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其實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能很客觀的反映出近體詩的格律要求。
據我們考證,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元代《切韻指南》這本書中,被當作是寫近體詩的一個口訣。其實通過我們上面所說的孤平的規則及特殊句型格式可以看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口訣不僅不能很客觀的說明近體詩的格律要求,而且很容易給初學者造成困擾。比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第一個字就不能用仄聲字;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第三個字也不能用仄聲字,否則就犯了孤平。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五言的第四字是可以改動的,而七言的二、六兩個字也不是絕對不能改動其平仄,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特殊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及 「平平仄平仄」;是已經改動了四、六兩個字的平仄關係。
所以我認為初學寫近體詩的人不要去記那些不正確的口訣,還是先按照通行格律去寫比較好,等熟練後再去研究其中的變化規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