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沙塵暴的警示──中國人道德荒漠化的回報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2年3月26日】

滾滾沙塵暴 幾多人能倖免

中央社北京3月21日電,大陸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阮水根今天指出,10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沙塵暴,十八日至二十日大陸北方地區出現大範圍沙塵暴,共有十八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受到影響並造成損失,影響人口達1.3億。

北京中新網報導,阮水根表示,從十八日下午五時到二十一日上午八時,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山東、河南、湖北、湖南西北部、四川東部等地的部份地區,先後出現大範圍沙塵天氣,其中內蒙古、甘肅中部、寧夏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吉林西北部等地出現強沙塵暴。甘肅鼎新、內蒙古烏拉特後旗能見度曾經為零。

而北京,中共中央兩會結束的當天(14-16日),剛剛經歷了第一次大沙塵暴。

中國林業部沙漠控制中心總工程師楊衛西(譯音)對《北京週報》說:「我不敢說2008年(北京)就不會有沙塵暴了。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控制產生沙塵暴的人為因素,並防止環境的沙漠化。」

他說,然而,像風、乾旱和大沙漠這些超出人們控制能力的自然因素使中國在短期內無法避免沙塵暴。

中國人道德荒漠化的表現

無官不腐:當今的世界上,除了沒人的地方,恐怕無人不知中國的官員之腐敗;但可能確實不知:腐敗到甚麼程度。老百姓痛恨腐敗,不是因為它損害了我們的道德,而是因為自己沒有腐敗的機會,因嫉妒而痛恨。

無信可言:我們中國人的「誠信」到底還有多少,恐怕連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無法回答自己;世界上最大的騙子,在宣稱「以德治國」;而作為每一個具體的中國人,我們在很多的情況下,恐怕連自己都騙,騙的自己都不敢審視自己。

人性敗露: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已無力探討「人性」二字,在他們的心中,「人性」太陌生了,太陳腐了,太那個了;我,自己──就是全部了,一切為我之上,太多的我之人性,是停留在「錢與欲」的水平;即使在某些方面擁有才華的人,也把這份才華作為換取「錢與欲」的本錢;人性,在他們心中沉淪為一種無奈;即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歎;

道德淪陷:您只要看看現在年輕女孩的化妝與服飾,看看大都市夜晚,那燈火輝煌中的鶯歌燕舞、催情喚欲的氣氛,便知道我們中國人道德倫理上的「開放」;聽聽中年婦人那充滿嫉妒的刻薄言辭,瞧瞧中年男人那縱慾後而強作精神的黑臉龐,善良與尊嚴,已成為他們心中一種「無知、幼嫩」的代言詞,可一旦他們的個人利益受到傷害時,卻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給予自己「善良與尊嚴」。

麻木不仁:現代的中國人,除了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事情或人物,其它的一切漠不關心;冷漠異常。人們的正義、良知、理念與純潔,已成為飄逸在遙遠天際那斷線的風箏,在低頭急速地追逐個人慾望的國人面前,顯得那樣的毫無疑義;只有善念尚存的人,偶爾地抬起頭,遙望著自己漸漸失去的良知,地嘆息著。

看看中原大地,那如火如荼誣蔑法輪功的政治迫害正觸及著每個人;檢驗著每個人的人性,撞擊著每個人的正義、良知與心靈,特別是經歷過歷次運動的中年以上的中國大陸人。他們嫻熟地運用著歷史鬥爭教給他們的生存技能,默不做聲甚至麻木不仁,冷酷地看待著發生的一切。他們知道這是錯的,他們知道歷史的將來一定會平反,因為他們是從類似的痛苦中走過來的,他們知道這樣的殘酷鎮壓意味著甚麼,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喚醒了自己的良知,自己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於是,

人們沉默了,麻木不仁了──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傷害;

人性失去了,良知不存了──中國人的道德理念荒漠了,就像這滾滾沙塵,掩蓋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靈。

神佛的存在,決不取決於您個人的喜好、觀念甚至淵博的知識

在這裏,我不得不大聲地疾呼:「醒醒吧!!深信緣分的中國人,當前的一切,與以往完全不同。因為被迫害的是修佛向善的佛家修煉人;深信善惡因果的中國人,對修佛修道之修煉人的殘酷誣蔑與迫害,勢必遭至上天的嚴懲,這樣的懲罰,不是沉浸在追逐慾望的人們,所能想像的。

這樣的懲罰,歷史中出現過,他針對著整個民族,針對著所有犯罪的人群,無論其人間多麼的繁華、強壯、不可一世,但在上蒼的眼中,他是一群侮辱神明、侮辱天法的罪惡生命,你可以不相信神佛的存在,而神佛的存在,決不會取決於你人的喜好、觀念與淵博的知識。按照基本的系統論而言,低層生命永遠不知道高層生命的存在,而高層生命決不在乎低層生命的想法、觀念,這是淺而易懂的關係,所以,人不承認神佛的存在,不是件小事情,當人由此而毫無畏懼地、無知地傷害,甚至侮辱了神佛所希望的事情時,神定降罪於這無知的罪惡的人頭之上,誰又能逃脫這樣的劫難呢?!

在中華大地的古絲綢之路上,曾經產生過多麼繁華的國度都市,從被滾滾黃沙掩埋的遺蹟中,依然顯露出那當年喧嚷的氣息。而人類物質上的繁華,往往帶來人性的墮落,這種相生相剋的法理,一直存在於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生老病死,同樣在不同的人類群體中,呈現著他經久不衰的規律,但後來的人,就是不能從先前的歷史教訓中提醒自己。其實,往往每一次這樣的災難前,總是有覺者與人同世,以人形、人言,告誡著人們,啟悟著人們埋藏心底的善念,歸正著人們變異了的行為,盡其可能救度一切有緣的人,甚至替人承擔著罪孽。但往往陷於此地的人們,根本無力從自我慾望中解脫出來,反而,做出謗佛法、觸天條的罪孽,自討絕境,招致天譴!

法輪大法,一種上乘的佛家修煉方法,修煉的人,秉承這樣的修煉方法,提高自身的心性,去掉自身的執著與不足,修心向善,慈悲盡顯,達到一種無私無我的純善境界,能與此大法洪傳同世的人們,是自己的緣分與德行修來的,是萬載不遇的。

但,人同時又生存在道德淪喪的現實社會中,萬古機緣被眼前的慾望掩埋了、扼殺了,更有甚者走向了反面,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悲慘結局。就像現在的中國,人們被邪惡控制的媒體編造的謊言欺騙著,無力從中覺醒,無知地傷害著法輪功、法輪功的創始人和法輪功的修煉者;或麻木地注視著這種傷害在自己的身邊發生著,明哲保身;更有甚者,落井下石,從中撈取個人的資本──有人出賣朋友、親人換取鑑賞;有人出賣自己的良心換取仕途的前程;更多的人漠視這人間的悲劇,人性無存;

而同時,這些法輪大法佛法修煉者們,依然秉承著佛法純淨自己,慈悲眾生,以佛法修煉中正悟出的純淨與慈悲,勸導著每一位有緣人,告訴他們真實的一面,希望他們能從被欺騙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為自己的生命永遠,保存一份可能。

傳法度人的法輪大法創始人,更是忍受著人所無法想像的苦難,替他所超度的一切眾生承擔著;化解著一切眾生的冤緣與惡緣;歸正著一切不正的東西;還給眾生一個從未有過的美好與純淨。可被邪惡矇騙的人們,卻無知地用人間最邪惡的語言與方式、盡最大的可能與範圍誣蔑誹謗著他!大家想想:

這樣不好的人,能不遭天譴嗎?!

這樣不好的人,一定會遭天譴的!

但慈悲的覺者,卻告誡他的弟子:不要把人當成自己的敵人。同時盡他自己一切的可能,告誡著被欺騙的人們,希望他們能停止這樣的自我毀滅,從噩夢中覺醒。

其實,他已經一再地告訴著人們,提醒著:

「人啊,你們不要以為法輪功叫氣功的名字就以為沒甚麼了不起。古時諸子百家及人世中各行各業都稱為道,而老子告訴人們,自己傳的道是不同的,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傳法時也同時有八種宗教在同一世中流傳,佛法真道即在其中。
……
其實,一旦眾常人看到神佛的真相大顯時,一定是人世間有大事出現,很可能是人類罪惡應該報應之時了。無論佛、道、神,救度世人時一定下於世間,用人相行於世,用人言示法理,而且覺者下世之時,大多是世風日下、罪業深重或道德敗壞的惡毒之時世。得度者一旦得法離去,所剩下的人渣敗世將會被淘汰。」(《神的誓約在兌現中》)

「天傾地覆落沙塵 毒害凡世幾億人 慈悲救度知多少 中原處處添新墳」(《淘》)
「黯黯陰雲幾日渾 嚴寒盡逝已見春 眾生醒見驚心事 中原半壁覆沙塵」(《劫》)
「秋不去 春已到 人不信 全來到 天開口 大地燒 邪惡躲 壞人逃 功湧進 鬼哭嚎 大法徒 上九霄 主掌天地正人道」(《預》)

只是不知有多少人,能放下自己的狹隘的觀念,拋開利己的私念,以一種博大的胸懷背景,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

此時的光景,與當年耶穌基督受難時極為相似。耶穌也是被當權者以「叛國罪」的誣陷而追捕殺害的;那些信仰耶穌的善良人群也是被謊言栽贓陷害的。傳法時,耶穌以他的法力、功能幫助許許多多普通人,使他們有機會隨緣接觸到真佛正法,但在耶穌受難之時,他卻默默的承受、並慈悲地告訴傷害他的人們:三天後他會復活!而當時的人們有幾人相信這樣的話,甚至那些曾經受惠於他的人,人們固守著自己陳腐的觀念,甚至用人惡毒的言辭嘲笑他,人的無知與善念無存盡顯無疑。受難三天後,耶穌真的復活而展現給了人們,人們驚呆無語,人們用愚笨的雙眼看到了神的真實,知道了自己的愚蠢,但一切無濟於事;人,永遠地與神分離了,無論人再虔誠的付出多少,神,被無知的人殘害的事實,永遠抹殺不掉。天法,對作惡的人之懲罰是必然的,是愚笨的人自己做出的。整個的民族,在為此付出了異常痛苦的代價,無人能夠逃脫,直到現在。

歷史的相似,也是神佛的慈悲,神佛總想提醒著每一個善良的人:珍惜自己人的生命,佛法面前,切勿糟蹋了這萬古不遇的機緣。如果再無知地為了自己甚麼東西,而褻瀆神佛與佛法,等待的將是永久的償還與報應。

真是:人人為己,人人自危;災禍將至,有誰能解?

請放下您的經驗、您多年的閱歷、您宦海仕途的成功、您商海顛簸的財富,您眼前的一切,是一種真實的展現,神佛的存在,是一種嚴肅的真實!人,不承認神佛的存在,是一種逆天法的罪孽,是人自我追求膨脹的必然結果。這樣的結果,是追逐慾望之人必然面對的,無論您樂意與否!

神佛決不在乎你是誰!
神佛只看你是否逆天法而行!逆天法者,必遭天譴!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