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歸來 更覺師父慈悲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2年3月10日】我60歲了,因為修煉真善忍,於2001年10月在住所被警察綁架。由於正念不強,幾次想脫身均未走成。為了抵制邪惡迫害,我不報姓名、地址、堅持修煉,反而遭到惡警拳打腳踢。最後惡警竟將我雙手反銬在座椅上,不讓睡覺、喝水,後又將我銬著雙手送分局看守所,非法關押20多天,使我受到了非人的折磨,隨後又以放回家為名把我騙到了「xxx培訓中心」洗腦班。

一、邪惡的「洗腦班」

在「洗腦班」上,我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叛徒每天從早到晚輪番地向我灌輸著邪惡的言論。我不聽不信,心中背誦著師父的「論語」、《洪吟》等,並不斷地發正念鏟除他們背後破壞大法的邪惡。到第三天,叛徒見我仍不動心,就開始了車輪戰。連續不讓睡覺,整夜輪流攻擊師父、攻擊大法,妄圖從精神上整垮我。到第四天夜裏見我仍不屈服,就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大打出手。讓我臉、鼻子尖貼牆,一會蹲著、一會站著,用手猛擊頭頂、背部、發出「砰!砰!」的聲音。我拼命地抵制大喊「不許打人!」並心裏默念師父的正法口訣。他們打累了直喊手痛,報應。打完後問我寫不寫「決裂書」我說:「不寫。」見我不寫,於是他們幾個人將我強行按住,其中一個叛徒用力按著我的手在紙上寫著甚麼,我大喊:「你們太邪惡了,這不是我寫的,不算數!」他們害怕別人聽見,用手、用衣物等堵住我的嘴,往口裏塞甚麼東西。寫完後按著又打,打完又接著按我的手強行寫甚麼。在這長時間的迫害下,我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口乾舌燥、頭昏腦脹,但心中一念很清楚,那就是不配合邪惡。

到了第五天,邪惡採取了軟的辦法,由於自己有執著,怕被送去勞教,在邪惡的迫害下神志不清地寫了「三書」。隨後又在怕心驅使下違心地寫了「揭批書」,做出了背叛大法、背叛師父的大錯事,毀了自己以前的修煉。回想起來痛悔不已。

二、沉痛教訓

雖然不是出於真心,但畢竟是自己所為,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空虛感、負罪感。晚上做夢,夢見桌子上一碗水餃,最上面一個落了下來。醒後知道師父在點化我:你已經掉下去了。由於怕心不敢在那裏做出嚴正聲明,就這樣回了家。回家後心灰意冷,不敢面對同修,更無顏看師父法像,家務活兒也不想做,做也是應付。真是生不如死,那種鑽心透骨的痛苦是人無法想像的。離開大法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後來通過學法,學師父經文和網上同修心得交流,認識到自己在關鍵時刻沒有守住「堅修」這一念。師父說:「由於這些人業力大一些,又有對人根本的執著,所以在荒唐可笑的所謂『轉化』謊言中,為了執著、為了開脫自己,順水推舟似的有意接受邪悟。」(《建議》)。正由於自己有對人的根本執著,怕送勞教,因而被邪惡鑽了空子,鑄成千古遺憾,這一切與自己平時修煉不紮實有直接關係。基礎不牢,關鍵時刻修煉的一切心變得很脆弱,不能在法上認識法。怕被送去勞教,實質上就沒有放下生死。放不下生死你不就是個人麼?這是多麼嚴肅的問題。大法是嚴肅的,修煉是嚴肅的,能不能珍惜大法實際是能不能珍惜自己,再有,我們現在是正法修煉要清醒地認識個人修煉與邪惡迫害法是兩回事。「洗腦班」這本身就是邪惡利用其迫害大法、迫害大法弟子,決不是個人修煉,必須予以抵制。所以必須擺正個人修煉與正法修煉的關係,在法上認識法,面對邪惡一定要不聽、不理、不信。牢牢記住師尊的話:「一個不動能制萬動」。邪惡在強大的正信、正念場中會變得不堪一擊,無計可施。

三、堅定正法修煉

恐怖組織「610」辦公室認定我被洗腦不徹底,所以決定下一次辦班還讓我去。半個月後,單位、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連續到我家催我再去「洗腦班」,他們不顧我愛人有病和不足一歲的孩子需要照顧,在邪惡的迫害下,我再次被迫離家出走。一個60歲的女人只因修煉「真、善、忍」,只因做個道德高尚的人,被逼得在大街上無處可走!那天,天下著鵝毛大雪,在往返的人流中我又冷又餓,大片的雪花將我的外衣濕透了,手裏提著出家門口時買的一塊豆腐,餓了就把臉背著人吃幾口豆腐;冷了在商店門口或車站躲一會兒。雖然如此,我並沒覺得苦,反之,由於我擺脫了邪惡,抑制了邪惡,又從人中走了出來,心靈那塊痛苦的疤痕又得到了一點撫慰,心情反而輕鬆了許多。五、六個小時後,天黑了,只好去了西客站,在那裏,我開始了被抓後第一次向世人講大法受迫害的真相。那天有三個人明白了真相。以後,我住進了旅館,利用一切機緣向世人講清真相,同時在師父點悟下把早已寫好的「聲明」寄了出去。重新融入偉大的正法洪流中來。

經過我走過的這一段彎路,使我更加感到大法如此嚴肅偉大,感到師父的無量慈悲,使我更加珍惜大法,堅修大法,發心永不離開大法!並在「全面講清真相,正念清除邪惡,救度眾生,堅定地維護法」中加倍彌補,跟上正法的進程,堅修到底。在此,我再作聲明:我在「洗腦班」上所說所寫的一切全部聲明作廢(本人已在明慧網上發表了嚴正聲明)。

(2002年2月20日)

(英文版:https://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2/3/19/20004.html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