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六四真相」問世將有助於認清中共鎮壓法輪功的真相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1年3月30日】 江澤民死守「六四」不翻案的底線保障當事人安全

  海外媒體曾報導中共在今年2月中旬召開12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央工作會議」,主要議題是針對「中國「六四」真相」。這個消息獲得親中共的香港鏡報雜誌證實。報導還引述北京政界人士的話說,中共中央專門為「六四」召開工作會議,除了擔心「六四」事件再度影響中共政局穩定外,還有一個理由,即為那些處理「六四」事件高層當事人進退,做出某種政治承諾和保證。

  江澤民擔憂《真相》引爆動亂

  最近一期香港左派雜誌《鏡報》披露,中共高層二月中旬緊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要求與會省軍級官員表態堅持中央對「六四」事件的結論,目的之一是為「六四」事件當事人退出權力核心作出政治保障的承諾。

  江澤民強調必須守住底線

  新出版的《鏡報》月刊四月號引述北京消息人士表示,二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中共高層緊急召集省軍級以上幹部舉行中央工作會議,由江澤民、李鵬等七名政治局常委分別訓話,就「六四」事件等重大問題重申中央的決策。

  今年二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中共突然召開「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會後並由新華社對外發布簡單的新聞稿,新聞稿內容僅強調該次會議舉行時間、參加人員及七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在會上發言,並未進一步透露會議詳細內容。今年二月中旬,中共中央緊急召集大陸各省、直轄市、中央各部委辦及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等單位領導級幹部,到北京參加會議,並要求與會者不帶秘書、不帶助手、不做紀錄。

  支持「六四」定性政治局七常委逐一表態

  江澤民在會上就「六四」事件強調,從當時情況和這十幾年的實踐來看,都證明鄧小平及其他元老對事件的判斷、所採取的措施都是非常正確的。不論發生甚麼情況,黨的高層都必須守住這個底線。

  據透露,與會高幹都被要求作出表態,「決不在任何情況、任何條件下,對這些判斷和決定作任何的改變和讓步」。而會議的目的除了針對海外流傳的《中國「六四」真相》一書外,主要是在中共十六大的高層人事安排上,為那些處理「六四」事件的當事人提供某種政治承諾和保證,讓他們安心退出權力核心。

  會上曾放映中共高層於一九九九年六月監製的四小時紀錄片,內容為「六四」事件、中共黨內「兩條路線鬥爭」。影片披露中共高層圍繞「六四」事件展開鬥爭的情況。中共中央選在此時重新強調「六四」事件的定性,主要針對海外流傳的「天安門密件」。對此文件,江澤民指它是「真假混淆、用心險惡」。

  「六四真相」問世將有助於認清中共鎮壓法輪功的真相

  據外電報導,「中國『六四』真相」的中文版預定下月十五日出版,而且內容豐富,是外文版的三倍,預料可步該書外文版的後塵,引起全球的高度注意。

  「六四真相」中文版的問世,將大大提高現任中共當局內部權力鬥爭的曝光度,讓人們看清中共當局在決策中是如何把大批青年學生的血肉之軀僅僅作為派系鬥爭的一隻籌碼的。據信,認清六四真相將有助於民眾在不久的將來看清鎮壓法輪功運動的真正動因同樣在於中共高層權力鬥爭而不在於被犧牲的幾千萬法輪功群眾本身。

  據稱,為因應書中文版可能帶來的理念衝擊,中共在上月十二日到十四日召開了一次不尋常的中央工作會議,主題之一就是如何應付「六四真相」這本書。會中決定,將成立一個專案工作組,以便最大程度的減少人民對真相的接觸和對中共黑政的徹底失望。

  據剛出版的四月號香港「前哨」雜誌報導,北京高層已決定嚴把海關,務求阻止此書流入,甚至下令,若大陸境內有敢盜印者,將一律處死。另外,中共也派人秘密接觸該書的出版商,希望以高價買斷版權,不過已遭到拒絕。

  其次,中共也要求各地海關要嚴陣以待,認真檢查過關旅客的行李,以防有人將已出版的英文版,或將出版的中文版帶入大陸。

  為此,深圳海關日前就以機器掃描檢查了幾乎全部的行李,致過關速度大幅減緩。而原本管理較鬆散的北京和上海機場,近日也加強對旅客行李的抽查。外界普遍認為中共的查禁舉措和反宣傳將大大刺激民眾的好奇心和「以對策應政策」的夾縫求生精神。

  另外,報導說,為了從根本阻絕該書出版,前述的專案工作組也透過關係,派人接觸「六四真相」的出版商何頻「明鏡出版社」,希望以高價買斷該書的版權,然後將其束之高閣,但遭到拒絕。

  由於阻止該書出版已經無望,專案工作組遂下令組織寫作班子,編造大量製造混亂的文章,以圖在「六四真相」出版後,像攻擊法輪功一樣,藉海外親北京媒體之力,全面批判「六四真相」。

  「六四真相」中文版的問世,將大大提高現任中共當局內部權力鬥爭的曝光度,讓人們看清該當局在決策中是如何把大批青年學生的血肉之軀僅僅作為派系鬥爭的一隻籌碼的。據信,認清六四真相將有助於民眾在不久的將來看清鎮壓法輪功運動的真正動因同樣在於中共高層權力鬥爭而不在於被犧牲的幾千萬法輪功群眾本身。

(轉自小參考)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