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轉載:中國發現的化石挑戰進化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0年5月12日】進化論是1859年達爾文提出的一個假說。他當時主要根據動植物的某些形態和器官功能相似而提出來的。並沒有化石做根據。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把這歸之於當時的"地質記錄不全",他這樣說也是寄希望於後人能有更多的化石發現予以驗證。140多年過去了,古生物學有了長足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化石發現,客觀事實使人們對進化論提出質疑。曾如《審判達爾文》一書作者指出的那樣:"化石向我們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現的某種有機體,沒有逐步進化的任何痕跡........這些有機體一旦出現,基本上就不再變了,哪怕過了幾百萬年,不管氣候和環境如何變化"。越來越多的事實與進化論相矛盾,用進化論無法解釋。遠的不說,就拿近年來在中國的幾起化石發現來說吧,就給進化論以巨大的衝擊。

進化論的理論認為,最早的脊椎動物代表是魚類。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兩棲類進化為爬蟲類,爬蟲類進化為鳥類,哺乳類,以至今天的人類。按照這個進化順序,地球上應先出現兩棲類,然後才會出現爬蟲類。可是事實是不是如進化論者所說的那樣呢?五十年代,中國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地質學家胡承志先生在貴州興義一帶調查地質,採集到幾塊動物化石,帶回北京經古生物專家楊鍾建教授鑑定,認為是早期的爬蟲類,定名為胡氏貴州龍。生活在距今越2.4億年前的早三疊紀,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爬蟲類化石。

另據1999年3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中國古生物家在遼寧省北票市發現亞洲最古老的蛙類化石,取名"三燕麗蟾",生活在中生代的早白堊紀,距今約1.2億年(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蛙類化石距今不超過1.6億年)。若按進化論的理論,爬蟲類是由兩棲類進化來的,蛙類又是兩棲類的代表,也就是說,它應該出現在爬蟲類之前,而不應出現在爬蟲類之後。但是在中國發現的化石事實卻和進化論的理論相反。在2.4億年前的早三疊紀就出現了爬蟲類-貴州龍,直到1.2億年後的白堊紀,才出現兩棲類-三燕麗蟾。也就是說,爬蟲類出現在前,兩棲類出現在後,兩棲類比爬蟲類晚出現1.2億年,爬蟲類怎麼會是由兩棲類進化來的呢?那不等於說孫子比爺爺早出生1.2億年嗎?

再就八十年代在雲南發掘的"澄江化石群"來說,屬古生代的寒武紀,距今約5.3億年。已經包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節肢動物、脊索動物等在內的40多個類群的100多種動物,涉及當今動物界大多數門類,還有無法歸在現有種群的六類滅絕類群。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因為在寒武紀以前,地球上只發現有簡單的生物,如藻類等。這麼多門類的生物,突然在寒武紀出現,而且在寒武紀以前的地層裏找不他們的祖先,進化論者對此又怎麼解釋呢?

地質發展史,古生物發展史,一再證明,地球上各個時期的不同生物出現,往往是突發性的,而且一經出現,就不再變化。如海百合、海豆芽,已經在地球上生活幾億年了,看不出它有甚麼演化的痕跡。而且突發性地出現也往往突發性地消失。如上古生代的蜓科(紡垂蟲)化石,從石炭紀開始出現,到三疊紀就消亡了。地質學家用它來確定地質時代,稱作標準化石。再如恐龍在中生代空前的繁榮,到白堊紀末就突然滅絕了。如果說,一種動物是由另一種動物進化來的,它應該是連續性的漫長過程。那麼這種過渡型的中間型的化石應普遍存在,不難發現,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已經發現的所謂過渡型的化石,也多似是而非,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甚至牽強附會,所以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如曾經一度把文昌魚說成是脊椎動物的祖先,後來又被否定了。自1861年在歐洲發現始祖鳥化石以來,關於鳥類是不是由恐龍進化來的,就爭論100多年。近來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的鳥類化石,不僅沒有結束這場爭論,反而使爭論更加激烈。那個轟動一時的具有鳥身恐龍尾巴的化石,曾被認為是鳥類是由恐龍進化來的確鑿證據,最近《科學新聞》著文揭示,這個所謂由恐龍向鳥類過渡的化石,卻原來是兩種動物的化石拼接起來的贗品。在科學界鬧出一起大笑話。

(2000年5月11日轉載)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