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眼淚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人流淚的時候多數是因為悲傷難過,也有的時候是因為感動和幸福,或是喜極而泣,都是因為有情的波動才會流淚。今天我想回憶幾次不尋常的流淚經歷,之所以說不尋常,是因為流淚的時候沒有那麼明顯的情緒波動,可就是止不住眼淚,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師尊

一九九六年初,身心都走到生命邊緣的我遇到法輪功,讀大法書的過程中,心上的門一扇一搧打開,那麼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個個豁然開朗,乾渴的生命得遇甘霖,一下子煥發新生,知道了生命的意義,內心的喜悅無以言表,整個人都在雀躍。剛剛還是個重病纏身勉強活著的人,前一天還在打吊瓶,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可是學會法輪功動作後,就一身輕鬆,完全變成了一個健康的人,變成了一個通曉生命意義的修煉者,真是無比震撼、無比幸福!

那一年,寒假快結束的時候,同修告訴我可以看到師父在廣州講法的錄像了,我和一同修煉的丈夫懷著喜悅的心情來到放映錄像的小禮堂。大家都很安靜,找到自己的座位,很快就開始放映了。最開始屏幕上出現的是法輪正轉九圈反轉九圈,我第一次看到旋轉的法輪,覺的那麼殊勝那麼美好,法輪剛旋轉完,師尊一下子出現在屏幕上,坐在我們的面前,那麼親切,那麼自然,那麼真實,眼淚一下子流下來,一個勁的流,說不清楚當時是甚麼心情,就是流眼淚,止不住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甚麼時候停止的都不知道。我就那麼傻傻的看著師父,好像被定在了那裏,甚麼思維都沒有,就那麼幸福的安靜的坐在那裏,一直到師父講課結束,我們才戀戀不捨走出禮堂。

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八點半了,我們沒有打車,步行回家,天很黑,還下著雪,可是我們卻渾然不覺,一直興奮的談著,滿心喜悅!身體輕的像羽毛一樣,根本沒有走路的感覺,好像是飄回去的,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十點半,快半夜了,走了兩個多小時,可是卻一點累的感覺都沒有,衣服幾乎都濕透了,也一點沒覺的冷。要知道我已經好久都沒走過這麼長的路了,得法前走幾步就喘,多說幾句話都累啊,師尊啊!怎樣才能表達我對您的感恩呢!身心健康的喜悅,找到生命真諦的喜悅,有了師父的喜悅,終於可以跟師父回家了的喜悅……滿滿的全是說也說不完的喜悅,這樣的震撼與感動怎麼能忘懷呢?

二、第一次讀《洪吟》

一九九八年,師父的詩詞集《洪吟》發表了,書不夠,在外地出差的丈夫手抄了一份拿回來,我們坐在床邊一起讀,忘記了讀到哪首詩,我開始流淚,丈夫也流淚,我們就這樣默默的一邊流淚一邊讀,一邊讀一邊流淚。我們都是愛讀書的人,古今中外的詩歌也讀過不少,可從來沒像這本書這樣,讓我們有如此的狀態。

其實,當時的我們對自己的狀態也不是很理解,後來師父在一些著作中談到類似現象,我們慢慢的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有很多人對大法修煉者很不理解,尤其是一九九九年迫害之後,很多人都不明白,覺的這些人咋這麼倔強呢?政府不讓煉就不煉了唄,咋還那麼執著呢?也許這就是分水嶺,因為人們沒有我們的經歷,沒有我們這些真實的心靈感受,尤其是在無神論、唯物論充斥的中國大陸,人們更是對一些現象避而不談。

在師父《洪吟》的詩詞中,我們感受到的絕不僅僅是文字表面的涵義,那些來自生命深處的波動與震撼,怎麼能輕易忘懷!那些久遠的歷史、那些塵封的記憶、那些迷茫中的追尋、那些明瞭這一切後的清醒……怎麼能不讓我們堅定的走下去呢?

三、第一次看師父打大手印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師父回長春給一部份學員講了一些修煉上的問題,不久講法錄像傳了過來,我們十幾個人在一個阿姨家一起看。這一次師父出現的時候是盤腿坐在那裏,伴隨著《普度》的音樂,打了一套大手印,當時不知道曲子的名字叫《普度》,也不知道甚麼是大手印,只記的當時音樂響起的時候,看著師父打手印,我們每一個人都哭成了淚人,甚至哭出了聲,而且屋裏大多數是男的,好久才平復,印象太深刻了。這次錄像我們後來又看了好幾遍,每次都哭成這樣,這樣的經歷,這樣的場面,令人無法忘懷。

師父後來講法中用悲壯形容《普度》,這讓我想到這之後不久,一九九九年開始了,這一年對於法輪大法修煉者來說,簡直是天塌下來一樣,鋪天蓋地的造謠誹謗,打人、抓人,一時間黑雲壓城,恐怖從天而降,大法弟子們頂著各種壓力,冒著被抓、被打、被判刑的危險,走出來告訴世人大法真相,這些人為了真理不畏生死,為了救人捨盡一切,這也許就是師父說的「悲壯」吧?我真的很希望世人能夠感受到大法弟子大善大忍大捨的胸懷,能夠從謊言中走出來,能夠擁有美好的未來。

因為多愁善感,因為經歷了太多悲歡離合,所以沒少流眼淚,可是這幾次不同尋常的眼淚卻令我無法忘懷,因為這是得遇師尊、得遇大法、生命獲救後激動的眼淚;是找到光明、找到方向、找到希望後感恩的眼淚;是靈魂得以淨化、生命得到昇華幸福的眼淚;是明確使命、不屈前行,努力不負師恩的眼淚。多麼希望能有更多有緣的朋友能和我一樣擁有這份幸福啊!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