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

——我的一些思考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九日】一次煉法輪功第二套功法,在抱輪時,胸腔骨一陣疼痛(以前沒有過),我想「又一層天體在淨化了」,也就兩、三秒鐘吧,痛感就消失了,當時我想:如果換個想法,可能都不是這個結果。真是「好壞出自人的一念」[1]啊。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正在外面講真相,眼瞅著黑雲壓來,欲降大雨(如果是海外同修掛著橫幅、拿著展板,就更擔心被雨淋了),如果這時想:大法弟子正在救人,一切正神都會配合,雷神、雨神,要下雨,也等我們的事做完,回去後再下。並相信一切都會是最好的。事情可能就真的出現轉機呢。

如果換個想法:這是舊勢力的干擾,發正念解體一切干擾大法弟子救人的邪惡因素。事情可能也會出現轉機。

雖然都得到了我們希望的結果,但不同的念,我們的感受決不同。前者是殊勝;後者是壓力。

再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懷著純淨的心正走在救人的路上,突然腿疼不能正常邁步了。如果這時想:是師父在鼓勵我呢,又在給我淨化呢,讓自己在這個時段修煉提高呢,感覺好像是「偏得」呢。為甚麼會這麼想呢?因為師父說了:「只有你們大法弟子做的不好的時候它才敢去起作用的。那個時候它是抓到了你的把柄,正常時候它是不敢去的。」[2]因為知道自己是在用純淨的心做著最正的事,好的「因」只會得到好的「果」。舊勢力要幹甚麼它也得有藉口啊。結果可能是站片刻也就無礙了。

如果想:這是假相,我不承認它,解體邪惡迫害。結果可能也是站片刻也就無礙了。

兩種念,結果看似相同,但我們的狀態、感受決不同。前者,過後想到的是對師父的感恩,「謝謝師父」;後者,過後想到的是隨時可能被鑽空子的壓力、是救人路上的艱難。前者心悅;後者心累。

那這是否是基點的問題呢?前者:我是大法弟子,我有師父管呢,所以一切都會是最好的;而後者:是把自己置於「被迫害」的位置上,結果前行路上迫害就「如影隨形」。

在同修經歷了一次魔難後寫的交流文章中,常看到:同修的第一念是「否定舊勢力的安排」[2](是,舊勢力根本就不配左右大法弟子的修煉),再向內找自己,找出一堆執著心,同時求師父加持自己。最後症狀消失,弟子正念闖關。

但劇本是否是這樣呢:舊勢力會認為是它的安排才促成我們的「向內找」,它可能還向師父「邀功」呢:你看看,我的安排對了吧,是我的安排你的弟子才能修自己、才能提高吧。那它會不會又在為你的「提高」做著下一次的安排呢?那它可就真是左右了你的修煉呢。可這是我們的漏洞(平時不向內找,修去執著)給了它施展的平台呀。這不成了雖然嘴上在說「否定」,實質還是走了舊勢力的安排。所以就會感覺「怎麼我總在發正念,麻煩卻總是不斷呢?」

修煉人有執著(沒執著還不用修了呢)、暴露出執著(就是讓執著暴露出來,才能看到、修去),都不是舊勢力迫害的理由。

當執著暴露出來時,我們能夠向內找,看看自己有甚麼人心觀念和不符合法的地方,就是在走師父安排的路,舊勢力就插不進來,我們就能在師父的保護和指導下向上修煉。

但如果我們抱著執著不放,那麼,「你們執著甚麼邪惡就加強甚麼」[3],這不是我們的執著為舊勢力提供了體現它存在價值的機會嗎?!如果我們平時沒有踏踏實實的修,只是一味的推、擋、排除所謂「干擾」,來一個、兩個感覺還能應付得了,來它十個、八個還招架不過來了呢。

那麼,我們就把心定在大法上(眼睛不是總盯著甚麼「舊勢力」,你想它時,它在你的場中好有「存在感」呢)。學好法(不是把「學法」當作「事」來做,以為花時間看了就是學了。如果不是用心學、時時用看到的法理對照自己,那就只是在看書卻沒有得到法呀。

想起聽到的一件事,有一位同修(修煉時間不算短了)在學法、煉功的時間上是一定保證的,但在自己或家人有甚麼大事時還會去找人給算算。我真想跟同修說(如果本文能發表,同修能看到的話):再好好學學《轉法輪》(216頁)師父講法,就知道自己該不該這麼做了);向內找實修自己;做好師父叫做的「三件事」;我們的提高就在其中了。這時,就不是我們要排斥、否定舊勢力的「干擾」,而是它都搆不著我們、干擾不到我們了。

就把住自己要的(正的):學法、修心、做好「三件事」,簡單且清晰;少想那些不想要的(負的),因為真真假假,那就太多了。想到師父說的「一個不動就制萬動!」[4],我想,其中是否也包涵有這層意思呢?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思考,認識偏頗之處,還請同修指正。

惟願我們都能在修煉的路上走正、走穩,更好的助師正法、救度眾生,不負大法弟子的神聖使命。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二零零三年元宵節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四》〈二零零四年芝加哥法會講法〉
[4] 李洪志師父著作:《美國中部法會講法》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