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時間 迎頭趕上老學員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五日】說起來,自己修煉也快四年了,一直以來摔摔打打,時好時壞,難以保持一個持久的精進狀態,通過這次大陸法會,看到很多精進的、做的好的同修,尤其是不少修煉時間短的青年同修的精進狀態,希望能以這篇文章為新的起點,能夠迎頭趕上,不再糾結修煉的結果,只管抓緊這最後不多的時間,精進實修。

剛開始修煉的時候,老同修說我是新學員,應該多帶帶我,體諒我,讓我多學法,但那時候我心裏根本沒有新、老學員的概念,當時大家做資料時間很緊張,一時缺人手,需要我做就很自然的做了。那時候學法很積極,也很認真,每天都感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和變化。

與此同時,我和先生(同修)之間的矛盾也不斷激勵著我反省自己。當時和先生剛剛完婚,按常人的想法,這正是夫妻感情很融洽也很遷就彼此的階段,但我們外部的因素以及雙方家庭帶來的一些問題,給我們當時造成很尖銳的矛盾,有時候表現的異常激烈。往往事情突如其來時,真是氣恨不已,但無論怎樣尖銳和激烈,即使是在氣頭上,我也能默默的在心裏找自己,常常是在一邊找的過程中氣恨就消失了,也找出了自己的各種問題,矛盾也就緩解了。

通過學法,不斷解開了許多困擾我多年的疑惑,逐漸明白了人的生命來源和生命的意義,對待各種矛盾都能夠用師父講的「向內找」的法理來看自己,雖然不是每次都很爽快的第一時間找自己,但都能夠在矛盾中很快的悟到自己是個修煉人,不能眼睛看著外面了,所以往自己身上看時,甚麼矛盾就都不在話下了,人也變的開朗起來。

由於剛開始的時候,我主要是學習《轉法輪》,師父的其他講法和經文都看的少,上明慧網也不是很多,還侷限在個人修煉的小圈子裏,只是做做資料而已。隨著開始學習師父的《各地講法》和增加上明慧網的次數,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不能老是這樣了,也要走出去講真相才行。

這樣,我們夫妻二人就利用晚飯後的時間,出去貼粘貼,遇到有緣人就講真相。剛開始的時候,貼粘貼還是有點心不穩,有幾次沒有貼好,把紙都弄皺了,過後又懊悔,覺的自己有怕心,沒有做到堂堂正正。於是在心裏背師父詩詞:「大覺不畏苦 意志金剛鑄 生死無執著 坦蕩正法路」[1]。越背心裏越光明,正念和信心都不斷增強,再貼,就能夠端正的貼好了。

有幾次經過貼粘貼的地方,發現過了好些天還在,或者剛貼好馬上就有人湊過去看了。我悟到,越是心態純淨明亮,貼出去的粘貼越是有威力,常人也會不斷的來看,還能保持比較久的時間。因為一切都是「修在自己,功在師父」[2],一切都是師父安排好了的呀。

貼粘貼的過程中有時遇到有緣人,就試著開始給人講真相。我是屬於那種輕易不開口找人閒聊的性格,所以一開始找人講真相,還真是遇到不少心性考驗。比如,拿甚麼話題和人開場啊,怎樣把話題引到人感興趣的方面上去搭上話啊,怎樣通過甚麼方式引入講真相的話題呀等等,真是,在家思考無數,出門一時無語。

恰在此時,訴江大潮開始了,同修們都陸陸續續遞交了訴狀。從投遞訴江狀後,出去貼粘貼和講真相也發生了變化。貼粘貼時,感覺自己心態都不一樣了,從剛開始那種試著出來做證實法的事情,到覺的這就是我應該做的呀,我在做最正最好的事情。以前夜路不太敢自己走的,特別是偏僻點的地方,白天都不太敢去。訴江以後,自己一個人,大冬天的,晨煉完天還沒亮,發完正念就敢出門貼粘貼,連我自己都想著好笑,這在以前,想都不能想到的事情。

而且面對面講真相也有了突破。記得有一次,在一家麵館,和一位男士同桌吃麵,對方已經快吃完了,我的麵還沒端來,我心想,能一桌吃飯就是緣份啊,怎麼能跟他講真相呢,因他一直埋頭玩手機,完全忘記周遭的樣子,我完全不知道怎樣能跟他打開話題。這時,我的麵也來了,奇蹟也發生了,這位男士居然收起手機,一本正經的看著我的麵碗,問我吃的這是甚麼麵,就此我們拉上了話題。過程中談論了一些科學方面的話題(因對方對科學比較感興趣),聊了畢業後找工作等等話題,最後談到了有神無神的話題,逐漸就開始給他講真相了。

雖然小餐館裏的攝像頭正對著我,但我當時心裏一點怕都沒有,想到的就是,這是師父安排的有緣人,千萬別錯過了,談笑風生中,連餐館老闆都聚精會神的聽我倆聊天,似乎也很開心,過往上下吃飯的人,該幹嘛幹嘛,沒人管我們在聊甚麼。最後先生貼完粘貼回來了,我們就互相配合著,我講的時候他就正念加持,或者他有更好的話題了,我就打住並加持他,並且清除一切干擾眾生得救的邪惡因素。最終,我們幫這位男士退了隊。這位男士非常高興的和我們告別,甚至依依不捨的樣子。我們又送給了他一本新年台曆,他也非常高興,還不斷的向我們揮手道別。

那一刻,我真實的體會到眾生企盼得救已久的心,和得救以後本性一面自然流露出的喜悅。更感受到師尊無時不在弟子身邊,弟子心裏有甚麼願望,師尊都一清二楚,只要在法上,師尊隨時給安排。

註﹕
[1]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二》〈正念正行〉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