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中共殺了哪些中國人?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八月十日】縱觀中共殺中國人的歷史,有目的的殺人可分為三大部份:

一、殺富人

中共奪取政權前後,搞土改,對農民進行階級劃分。本來靠節衣縮食,勤奮耕作,歷經數代人的積蓄而有了些財產的農民被劃成了地主。古今中外,能積德和勤勞的人發家這都是非常自然的事。可中共為了掌控所有的社會資源及為了誘使普通民眾跟隨它,就將地主殺死,而後搶奪他們的財產,美其名曰:打土豪、分田地。可是分到土地的農民交給中共的公糧遠比交給地主的租子要多的多。過不了多久,一搞人民公社,又全部充了公,完全成了中共的資產。就是到今天,農民有權買賣自己耕作的土地嗎?同時中共又混淆黨國的概念,明確告訴老百姓,說土地是國家的,其實是中共自己的。

工商改造時,那些資本家又有多少被逼死?一九五二年一月以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為藉口,搶奪資本家的錢財。《九評共產黨》中講「當時上海市長陳毅每天晚上在沙發上端一杯清茶聽彙報,悠閒地問:『今天又有多少空降兵?』實際上就是問又有多少商人跳樓。『五反』運動使所有資本家在劫難逃,所謂『反偷稅漏稅』是從光緒年間上海開埠算起,資本家傾家蕩產也交不起『稅』,想死又不能跳黃浦江,因為會被說成去了香港,家屬還要繼續被逼迫,只好跳樓而死,讓中共看見屍體好死了心。據說當時上海高樓兩側無人敢走,怕突然被上面跳下來的人壓死。」

二、殺能人

中共殺人十分奸詐,常常以美麗的謊言作藉口。一九五七年,中共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幌子,號召知識份子和群眾對它提意見。不要說知識份子,就是普通的群眾能對中共提出意見和建議的也都是些有見識的人,這些人其實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基石。可是中共為了達到獨攬天下的目的,不容許有絲毫的異音,結果一下子劃出了五十五萬名「右派分子」(這是中共自供的數字,實際應該在一百萬以上)。致使數十萬人失去了人身自由,很多人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賤民生涯。這樣一來,還有誰敢不與中共保持一致!

到了文革,中共操縱學生對老師進行批鬥和打殺。還宣揚甚麼知識越多越反動。老師是教書育人的,知識份子是人類進步的必要條件,這些人遭到虐殺,那社會能有個好嗎?結果達到對中共的高度愚忠。中共的政權穩固了,可整個中國社會除了在瘋狂擁護中共黨魁的所謂英明之外,卻一片死寂,毫無生機。

文革將中國經濟拖到幾近崩潰的邊緣,迫不得已搞改革。可是中國社會才有了一些起色,它又抄起了屠刀對準了大學生。大學生對民族、對國家有熱忱,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他們單純,有知識,有抱負,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可是當他們向政府表達自己的願望時,中共卻用機槍和坦克對他們作了回答。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學潮震驚世界,讓全世界見識了中共的血腥本色。

三、殺好人

中共在北京屠城時,現場視頻在海外媒體上被公開播放。可是面對血淋淋的現實,中共卻矢口抵賴,說對學生沒開一槍。光天化日下的屠殺都能否認,那些被綁架到秘密場合的人所遭遇的虐殺就可想而知了。

法輪功學員是以真、善、忍的標準指導自己修煉的人,這些人是純粹的好人,可是中共迫害法輪功卻異常血腥。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九日,江澤民召開中共中央高層會議,下達了開始迫害的命令。上萬名武警荷槍實彈進入北京,周邊軍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七月二十日,江澤民下令進行了一場遍及全國範圍的大逮捕,所有被認為是法輪功「骨幹」的成員都被中共拘留或帶走問話。江澤民下達的迫害指令是:「名譽上搞臭、經濟上搞垮、肉體上消滅」、「打死白打死」、「打死算自殺」、「不查身源、直接火化」。為挑起仇恨,中共一手導演了天安門自焚偽案。在對法輪功長達十五年的迫害中,有據可查的被迫害致死的法輪功學員近四千人,而這只是實際迫害致死案例的冰山一角。被活摘器官而焚屍滅跡的有數萬人,在各種場合被迫害致死的法輪功學員不下百萬人。可是這一切卻都被中共秘密掩蓋著。

當然,富人、能人、好人的品質往往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品德、技藝、財富在一個人身上顯現的機會非常多。中共殺這樣的人,就是在毀壞中華民族的根基。當這樣的人被大範圍的打倒和殺害後,普通的民眾被虐殺就成為必然的了。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發生的大飢荒中,有四千萬中國人被餓死。日本讀賣新聞曾經報導,中共中央下令對全國二十九省市進行統計,整個文革波及遭殃者至六億人,佔中國人口的一半左右。據《九評共產黨》引述的資料,從一九四九年以後,估計有六千萬到八千萬人非正常死亡,超過人類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

中共對中國百姓的虐殺,對中國社會道德的破壞,是造成當今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而中共在製造這些罪惡時又無一不是依靠謊言欺騙民眾。中共才是真正的反華勢力。對此,中國人應有切身體悟。迷信或盲從於它,就會增加無辜民眾的災難;退出它,就是在減少被迫害民眾的痛苦。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