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古代家訓幾則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四月九日】家訓又稱家規、庭訓等。古人非常重視以修身為主的家庭教育,認為「子不教,父之過」,道德與文化的傳承是「齊家」的主要內容之一。古代家訓的內容非常豐富,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等美德成為家風、家訓的核心,用以諄諄教誨後世子孫,要他們重德修身,將美好的德行和聖賢的智慧代代相傳,從而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以下摘錄數則:

一、周公《誡伯禽書》

周公旦,姓姬,名旦,氏號為周,爵位為公。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因謚號為文,又稱為周文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髮,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惟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而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純樸、務本重農、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

二、徐勉《誡子崧書》

徐勉,是南北朝時期郯城人,為官清廉,家無蓄積,自稱遺子以清白,徐勉也有一篇著名的誡子書《誡子崧書》,其中有這樣的訓誡:「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祿,可謂備之。每念叨竊若斯,豈由才致,仰藉先門風範,及以福慶,故臻此爾。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又云『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徐勉認為,作為父輩,留給子孫的不應是物質財富,而是高尚的人格風範,他說,自己出身清廉,常居貧素,對於置辦產業,從未鑽營謀求;如今雖然有高官厚祿,但不是因為自己有才智,而是依靠先祖良好的風範,福份惠及子孫而得到的。所以古人講「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把清白留給子孫,不是最豐厚的財富嗎?留給子孫黃金滿箱,不如教給他們一部經書啊。

三、唐太宗《誡皇屬》

在歷代家訓中,帝王家訓佔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誡皇屬》。

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告誡其後代,應當遵守道德規範,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在《誡皇屬》中,唐太宗告誡皇屬們說: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貞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生於富貴,長自深宮」的皇屬克制自己,珍惜財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在聽聞決斷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的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你們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四、歐陽修《誨學說》

《誨學說》是北宋名士歐陽修勸誡子孫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的文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捨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

文章雖然短小而蘊理深刻,大意是:玉和人相同之處在於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不同的是,玉雖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遠不會更改;而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砥礪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捨君子而為小人了。我們能不常常銘記嗎?」

五、范純仁《誡子弟言》

范純仁是名相范仲淹次子,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范純仁為人正派,性格平易寬厚,從不以疾言厲色對待別人,但堅持道義時挺拔特立,決不屈從。從布衣到宰相,廉潔勤儉始終如一,他教子甚嚴,處處以儉樸和忠恕薰陶子弟,在《誡子弟言》中說,「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苟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即使是再愚蠢的人,對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使是再聰明的人,容忍自己錯誤的時候,也往往總是很糊塗的。如果能用苛求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不怕做不成聖賢!」

六、袁採《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寫於南宋淳熙五年,作者袁採。袁採秉性剛正,為官廉明,頗有政績。當時的通判隆興軍府事劉鎮認為這部家訓不僅可以施之於一家一縣,而且可以「遠諸四海」;不僅可以行之一時,而且可以「垂諸後世」、「兼善天下」,成為「世之范模」,因而更名為《袁氏世范》。

在《處己》篇裏,袁採對家人子弟立身處世的教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處富貴不宜驕傲,禮不可因人分輕重。「富貴乃命分偶然,豈能以此驕傲鄉曲」?如果本身貧寒而致「富厚」、「通顯」,也不應「以此取優於鄉曲」;若是因為繼承父祖的遺產或沾父祖的光而成顯貴,在鄉親面前耍威風,那更是可羞又可憐。

其二,人貴忠信篤敬,公平正直。袁採認為,忠信篤敬、公平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取重於鄉曲之術」。

其三,嚴己寬人,過必思改。袁採認為,對忠信篤敬、公平正直這一做人的重要準則,應該自己首先做到,然後才能要求別人做到。所謂「勉人為善,諫人為惡,固是美事,先須自省」。他認為,人不能無過,但過必思改。同時要寬厚為懷,以直報怨,不要計較人情的厚薄。

其四,謹慎交遊,近善遠惡。其五,處事無愧心,悔心必為善。他說:「今人有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見不聞,安然自肆,無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聰明不可掩。凡吾之處事,心以為可,心以為是,人雖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處事,心以為不可,心以為非,人雖不知,神已知之矣。」告誡子孫人的耳目可以遮掩,但神之聰明不可欺騙,所以一定要慎獨,知悔改過為善,為人處世應無愧於心,不可自欺欺人。

七、明宣宗《寄從子希哲》

這是明宣宗朱瞻基寫給兒子希哲的家信。朱瞻基在位期間任賢納諫、與民休養生息,政治較為清明,所以在歷史上有「明有宣宗,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之論。作為比較開明的帝王,朱瞻基嚴謹治家,對兒子處事、做人、交友嚴格指導,要求兒子行好事、做好人、交好友。

他在家信中寫道:「自汝之去,吾朝夕思汝,又朝夕憂汝。思,非為別離,惟欲汝做個好人;憂,亦非為汝勞苦,惟恐汝做些不好事。汝今在涇野門下,須服從其言,觀法其行,乃真為弟子,否則雖見好人,不行好事,反不如凡夫也。待文王而興,己非豪傑之士,文王所不能興汝道,他比得凡夫否?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學,四方人才所聚,若所交俱英才,及忠厚有德者,其益不可勝言。若只泛交,與說閒話,為無益之事,其損亦不可勝言。謹、默 二字,可銘諸心。 」

家信言詞懇切,「朝夕思汝,又朝夕憂汝」的原因並非因為別離的思念和憂慮其勞苦,唯恐子孫不能做好人好事。告誡他在賢士門下要效法其言行,交友要結交英才和忠厚有德之士,親近可以輔助自己提升道德品行的益友,遠離有損德行的損友。文章至今讀來仍感人至深,頗有借鑑意義。

八、楊繼盛《給子應尾應箕》

楊繼盛直隸容城人,明代著名諫臣。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他生性耿直,剛正不阿,以直諫、氣節著名。嘉靖三十二年楊繼盛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被投入死囚牢。臨刑有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於後人補!」「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

當時,楊繼盛已知自己必死,於獄中寫就兩份遺囑,即《愚夫諭賢妻張貞》和《父椒山諭應尾、應箕兩兒》,後世合稱為《諭妻諭兒卷》。次日即被殺於菜市口。楊繼盛於臨刑前夕以為人夫、為人父的身份寫就的這兩份遺囑後被楊氏後人悉心保護和珍藏,成為警示其家族子孫的珍貴家訓。

在給兒子應尾、應箕的遺囑中,楊繼盛從為人、治學、治家等幾個方面做了最後的教導,言之諄諄,洋洋灑灑,拳拳之心溢於紙上。

他教育兒子首先要做個正直的好人,要立志做個君子。「人須要立志」,「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志,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而要做君子,首先「休把心壞了」,因為「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心裏若是存天理,有公道,則行出來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這邊的人;心裏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雖欲行好事,也有始無終,雖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則樹枯,蒂壞則果落。」

重德向善是傳統家訓格言中的綱目,其實也正是做人處事的根本,對現代教育很有借鑑意義。他們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道德修身的嚴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這是真正為子孫負責,必將使他們終身受益,這樣的家訓是留給孩子的最寶貴財富,正如徐勉所言「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