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無私無我才能跳出舊勢力的安排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四月十五日】我們創建了中華五千年輝煌文化,奠定了今天得法的基礎,現在又反過來利用這個文化來救人。其中有名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今天在修煉中品味這首詩,格外不同:我們看不清舊勢力的真面目,是否也是因為身在它的安排當中呢?!

我們知道,舊勢力是要左右正法到底的,越到最後越是破壞性的檢驗大法弟子,根本上不讓世人得救。我們必須跳出舊勢力的勢力範圍,否定它的安排,擺脫它的控制,才能真正安全,才能走師父安排的路,跟上師父的正法進程,才有能力救度更多的眾生。

從法理上看,舊勢力是舊宇宙的生命,為私為我是它們無法擺脫的特性,這也決定了它們不可避免的走向毀滅。新宇宙的生命是無私無我的,完全為他的,這也是生命得以永恆不滅的根本原因所在。從這一基點上說,能不能去掉為私為我的舊宇宙的特性,修成無私無我的正覺,就成了能不能否定舊勢力的安排、擺脫舊勢力控制的關鍵。

舊勢力無論是多高層次的生命,如何有本事,它只能在舊宇宙中展現它的能耐。它根本就無法控制新宇宙的生命。只有大法弟子有漏、有人心在,有符合舊宇宙特性的地方,它才有把柄可抓,才有迫害的理由。否則,它根本就管不了新宇宙的生命,因為新宇宙的生命根本就不歸它管,它想迫害也迫害不了。

當我們有的學員光學法不實修,只從大法中獲取,不出來參與救人的項目,做不好三件事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有執著、各種人心遲遲不去,甚至到現在還不會向內找,找不到、找不準、找不好,仍舊抱住自己的東西不放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對師尊的一再告誡、一再點化無動於衷,甚至斷章取義、用大法中的話來遮擋、掩蓋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面對同修的求助冷眼旁觀,看到同修有漏之處麻木不仁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一味的保全自己,把危險推給別人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堅持自己、強調自己、維護自我,協調不好,不配合整體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對待同修圓滑、狡猾、世故、左右逢源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有指望外在因素的心,執著時間的心,懈怠放鬆自己,想快捱到正法結束、快點遠離迫害、圓滿自己的念頭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怕心不去,一有風吹草動就躲起來看看形勢、暫避風頭時,基點是為私的;當我們一味的指責抱怨同修、光想改變別人,不圓容整體、不修自己、不改變自己歸正自己時,基點是為私的……這麼多為私為我的念頭,都符合舊宇宙為私為我的特性,都是在舊勢力的管轄範圍,你能跳出它的迫害嗎?

前不久有同修輾轉請求,要一部份大法經書。我不假思索的拒絕了,說讓別的同修想辦法吧。其實自己有能力幫這個忙,卻由於怕麻煩、怕危險等種種私心一口拒絕了。晚上做了一個夢,真真切切的夢見被舊勢力迫害得非常慘,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舊勢力的天羅地網,怎麼跳也跳不出去。驚醒後發正念解體那個夢境,向內找終於悟到:站在為私為我的基點上,是無法擺脫舊勢力的安排的。只有達到無私無我才能跳出舊勢力的安排。

事後跟同修交流,同修說:人家求你幫助,你卻冷冷的拒絕了。那冷冷的表情真讓人寒心。我聽了很難過。向內找,一是沒有意識到修煉中沒有偶然的事,一切都是師父有目地的安排的,如果真與我無關或我沒有這個能力,就不會讓我碰到。二是沒有把同修的事當成我自己的事。覺得不想給別人白白的出力。這是同修啊,因為迫害,後期的一些大法經書沒有得到,現在想學法,我應該盡自己所能配合才是啊。即使在這個過程中有難處,師父自然會幫助,會安排,只要基點對,無私無我,又在法上,一切正的生命和因素都會起作用,同時也是實修自己的一個好機會,我為甚麼一句話就推出去呢?當我擺正基點去做這件事情時,甚麼都很順,同修協調一致,都很配合。

當看到老年同修需要刻錄機又不懂怎麼辦時,我就主動去幫助買來安裝好,儘管中間過程有困難,但在師父的慈悲呵護下都順利完成了。當看到同修使用刻錄神韻光盤時,心裏感到無私無我、先他後我的快樂和美好。大法弟子無私無我,互相圓容、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助師正法,救度眾生,真是非常美妙的一種境界。

當學法小組遇到干擾迫害的假相時,以前的第一念是保全自己,趕快離開。現在是排斥這種為私為我的念頭,幫助同修向內找加持正念,想辦法通知別的同修,整體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並且通過這件事情,不是一味的說空話去否定假相,而是真正重視起來,把干擾的假相看作師父的慈悲點化,抓住機會向內找,放下人心互相提醒,直指人心互相修,既修自己又幫同修去掉執著,重視發正念解體干擾迫害因素,整體提高,整體昇華。

舊勢力會干擾迫害,還不是因為我們修煉有漏,有人心在嗎?當我們真正達到無私無我的境界時,救人的數量肯定會很快達到師父要的數目,而且舊勢力真的搆不著了,因為符合新宇宙特性的生命不歸它管。我們只歸師父管。我們是新宇宙的生命就要符合新宇宙的特性。都是這樣,世間的環境就全變了。

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