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大地震暴露了共產黨滅絕人性的本質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日】儘管每一次中華大地的災難都給中華兒女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和悲痛,但是共產黨卻每一次都通過變態的宣傳手法,把人民的喪事辦成了共產黨喜事的效果。人民每一次遭受苦難,共產黨總是假借救災,來烘托自己虛偽的「偉大、光榮、正確」的形像。這次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共產黨不是真心的去救災,而是大搞給自己塗脂抹粉的勾當。但是這一次共產黨可恥的宣傳依然掩蓋不了其在大地震中暴露出的滅絕人性的本質。

一、為保「奧運」面子工程,隱瞞地震預報,漠視人民的生命

這次汶川大地震,並不是沒有專業和非專業人員的預報,但是被共產黨為了保證「奧運」的所謂「穩定」、「和諧」氣氛而給壓制、隱瞞了起來。2年前就有專業的地震研究人員預報了2008年四川西部地區要發生大地震,而半年來直到半個月前仍然有專業地震研究人員發出了川西即將發生地震的預警。同樣還有非專業人員在地震前發出了預告。但是這些預報都被共產黨給隱瞞封鎖了。回憶起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根據近些年揭露的事實來看,也有許多專業和非專業的地震研究人員在地震前半年到地震前幾個小時不斷的向中共各級反映唐山即將發生大地震,但是被共產黨以政治的名義把消息封鎖了,結果造成了幾十萬人死亡。這次共產黨故伎重演,無視人民的生命,封鎖地震預報,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二、詆毀民間地震傳言為謠言,散布「闢謠」的謠言

在地震前一星期,四川阿壩地區民間已經有即將地震的傳言,但是在當地百姓詢問地震信息時,卻被視為謠言,並且追查所謂「地震謠言」的行動。在2008年5月9日,中共四川省政府的網站上居然公開的進行了所謂的「地震闢謠」,宣稱當地沒有地震。人民失去了自防自救的機會。結果3天後,大地震就在當地發生了。

三、漠視人民生命、坐失最佳救援時機

大地震發生時,72小時特別是24小時之內,是救人的黃金時期。但是共產黨儘管在宣傳上顯得非常迅速、積極的救援災民,但是卻遲遲的不進入震中地區,坐失最佳的救援時機,許多人民的生命就這樣失去了。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消息,知道有旅行團的導遊、台灣遊客,四川的中年婦女等不同的人,在地震發生後,分別用不到10個小時甚至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從震中地區走到了都江堰之外等安全地帶。儘管共產黨聲稱天氣原因、餘震原因、道路原因等等,但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居然不如上了年紀的一般人甚至是婦女嗎?因此共產黨實際上是真作秀,假救災。

四、心理陰暗,拒絕外界專業救援組織救人

在地震發生後,台灣、境外國家等等立即分別組織了專業的救援隊伍要求入境救人。這些專業救援組織如果立即入境,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拯救大量的災民的性命。但是共產黨害怕這些專業的救援隊伍會救出大量的被垮塌房屋壓著的百姓的生命,從而影響了共產黨及其軍隊的救災主體的地位和「大救星形像」,以軍事基地、不需要等等為藉口,拒絕這些專業救援隊伍的入境。在拖了幾天後,共產黨才允許少量的這些專業救援隊伍入境,使得大量的災民的生命失去了被拯救的機會,而共產黨卻又以「道路不通」、「不方便」等作為前期阻礙專業救援隊伍入境的藉口。

五、不積極救災,卻集中力量控制網絡、輿論,搞洗腦和詆毀

在地震發生後,共產黨不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有生力量搞救災,而是立即組織力量瘋狂的控制網絡、輿論、並詆毀被共產黨視為敵對的力量。地震發生後僅幾個小時,共產黨就糾集了全國各級各地的用人民的血汗豢養的幾十萬網絡評論員,在海內外網絡上鉗制輿論、詆毀法輪功等等。

六、暗地鎮壓人民

儘管共產黨表面上積極救災,在媒體上煽惑自己救災的形像,但是卻暗地裏抓捕講真實災情、主張人權的民眾。一些從災區逃出去的人們帶來了災區悲慘的真實消息,但是卻被共產黨以「傳播謠言」的罪名抓捕。令人髮指的還有,在救災急需力量時,共產黨卻令部份力量放下救災的大事,反而去抓捕為中國人民爭取人權的人士。

七、宣傳洗腦,貽誤救援

共產黨的救災宣傳不是集中在報導災區的災情和需要上,而是集中在共產黨及其領導、軍隊在救災上如何「偉大」,使得外界不能更詳細了解災區的嚴重災情,以便更多的提供支援,致使幾天過去了許多地方還是沒有得到救援,災民的生命越來越被共產黨耽誤。

八、巧取豪奪,豆腐渣工程害死孩子

大地震中,大部份校舍倒塌,砸死了很多孩子。不管是老校舍還是新校舍,都在地震中倒了。而中共官員很少有死的,中共的辦公大樓很少像學校那樣倒塌的。十幾年前,克拉瑪依發生火災,「讓領導先走」的命令使得幾百個孩子被燒死、悶死,而領導們全逃脫了。現在中共依然是榨取人民的血汗,自己住和辦公在豪華的房子裏,孩子們在豆腐渣工程的危險樓裏。

共產黨的唯一目的就是維持自己的統治,採用的是一貫的謊言和暴力的方式。儘管目前共產黨表面上也做出積極救災的姿態,在媒體上拼命宣傳自己救災的形像,但是揭開共產黨的畫皮,共產黨漠視人民生命的邪惡本質就徹底地暴露出來了。

(原載大紀元網)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