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去怕心 從死關中走出來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我是一個怕心較重的人。記得「七﹒二零」邪惡迫害發生後不久,我和一名同修到看守所看望遭綁架的同修,剛到看守所,一眼看到陰森森的黑漆大門,兩腿便不由自主的打起哆嗦來,怎麼也控制不住。在以後的正法修煉中,怕心雖然漸漸的修去一些,但一有機會它就會反上來,二零零六年春季,我因在證實法中摻進人心而遭到邪惡綁架,在師尊的慈悲呵護下,七天後我堂堂正正的闖出魔窟。

這次魔難對我教訓很大,使我認識到學法修心的重要性,但怕心也隨之而生,怕再次遭受迫害。於是,做事處處加小心,接打電話怕被監聽,做真相怕被別人看見,去同修家怕被跟蹤等等。自己也感覺這種狀態不對,是怕心作怪,也想修掉它,可就是去不掉,長期停留在一個層次中上不來,直接影響到講清真相的質量。

去年夏天,我和一名懂電腦技術的同修合作,編輯真相傳單和小冊子。剛開始動手做的時候,怕心就冒出來,怕本地國保惡警懷疑是我編的,從而加害於我。那幾天我經常背誦師父的經文《怕啥》,發正念解體自身空間場裏的敗物,漸漸的正念出來了,人心就被清除了,一份份真相傳單和一本本真相小冊子陸續編輯出來,在明慧上發表。

邪黨奧運前夕,本地邪惡迫害十分猖獗,先後有二十名大法弟子遭綁架。為了揭露迫害,喚醒民眾,配合營救同修的整體行動,我先後寫了四篇揭露邪惡迫害的文章在明慧網上發表。其中一篇是本地惡人遭惡報的案例彙編,明慧發表後又被其它網站轉載。這一下自己的怕心又出來了,怕國保惡警追查是誰寫的。不久,本地某同修告訴我,說從公安內部傳出確切消息,下一個迫害目標就是我。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一震,頭腦裏突然冒出一個奇怪念頭:要是到外地呆上一個月就安全了。結果不幾天,本地某鄉鎮派出所因懷疑我去發真相資料而派人抓我,由於事前得到消息,我及時走脫,在外地真的呆了一個月才返回來。

回來後通過學習師父的有關講法,以及和同修交流,認識到這次魔難完全是由自己的怕心招來的。「你有怕 它就抓」(《怕啥》)。由於自己心不正,總怕邪惡迫害,結果怕啥來啥,邪惡就真的來抓人了。師父說:「你們是大法弟子,你們內心不能害怕。如果一個修煉的人真能夠放下生死,那生死就永遠的遠離了你。」(《二零零四年紐約國際法會講法》)「講真相救度眾生,舊勢力是不敢反對的,關鍵是做事時的心態別叫其鑽空子。」(《各地講法二》〈二零零二年波士頓法會講法〉)師父又說:「怕心會使人幹錯事,怕心也會使人失掉機緣,怕心是人走向神的死關。」(《走出死關》)我悟到:舊勢力強加給大法弟子的迫害,都是衝著執著與人心下手的,而怕心則是招致迫害的主要禍根。大法弟子要想走向神,必須從怕中走出來,這是一道無法迴避的死關,否則就會幹錯事,從而失掉萬古機緣。

細想想,自己到底怕甚麼呢?表面上是怕遭受迫害,實際上是怕失去常人的一切,怕自己的名、利、情受到損失。可見,怕心源自於私,無私才能無畏。從客觀因素上看,自己的怕心也源自於邪黨文化。建政以來,邪黨大搞各種政治活動,肆意屠戮中國民眾,把恐懼種子植入國人的思想深處。自己親身經歷過文革,目睹各種血腥殘暴的鬥爭場面,形成的怕心可謂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不管怕心怎麼頑固,就算它是花崗岩形成的大山,我也要把它修下去。因為我知道,師父只看弟子的這顆心。只要自己意志堅定,心性到位,師父就會幫助弟子拿掉這座山。

不久,考驗來了。本地邪黨法院非法庭審四名大法弟子。有的同修提出去法庭旁聽,藉機面對面發正念,加持四名受迫害同修和辯護律師的正念,窒息邪惡,救度世人。這顯然是一場特殊意義的正邪大戰,自己該不該參加呢?因自己在本地大法弟子中學歷高,「七﹒二零」之前曾當過輔導員,因此國保部門一直把自己當作是本地的協調人(其實不是),我成了他們的重點監控對像。一時間我舉棋不定,腦海裏經常閃出兩個不同念頭:一個念頭是「應該去,這是修去怕心的好機會」,而另一個念頭是「千萬別去,你去了國保惡警會認為是你組織同修去的,它們會迫害你」。我意識到後,這後一個念頭不是我,是怕心打到大腦上的信息,它怕我去了它就解體。關鍵時我想起了師父的話,師父說:「其實邪惡所幹的一切,都是在你們還沒放下的執著與怕心中下手」;「沒有了怕,也就不存在叫你怕的因素了。」(《精進要旨二》〈去掉最後的執著〉)最終正念戰勝了人心,我決定到法庭參加正邪大戰。

此念一出,頓覺自身空間場清亮了許多。第二天,我提早來到法庭,內心一絲怕的念頭也沒有。結果那一天來了很多同修,法庭內坐的滿滿的,自始至終正的一方佔絕對優勢,極大的震懾了邪惡。走出法庭時,我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我知道在另外空間裏,師父給我們拿掉了很多敗物。

修煉經歷告訴我:去人心難,去人心中怕心最難。去人心要一層層的去。當把這一層次的人心修去後,突破到新的層次還會有同樣的人心出來,還得繼續修。不管怎麼難,我都要一修到底,把怕心徹底修掉,從死關中真正走出來。

個人體悟 請同修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