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少年時就有大志,一言一行很有主見,因平定韋氏之亂被立為太子。即位後,他首先果斷的鏟除了專權跋扈的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並平反冤假錯案,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他針對當時的吏治混亂、朝政腐敗,表示要任人唯賢,提拔賢人做宰相。人們都說他「慧眼識賢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韓休都是他親自選拔任用的。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以權謀私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的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係,希望能予以照顧。這事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為他說話,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唐玄宗既知賢,也敬賢。姚崇、宋璟一心向公,唐玄宗視之如同唐初名臣房玄齡、杜如晦,每次晉見,唐玄宗都要站起來相迎;離去時,則要離門相送,其敬賢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張九齡人稱「布衣宰相」,他也是憑藉著自己出眾的品德和才華被唐玄宗相中。張九齡為相之後,也像唐玄宗那樣看重人品而不是看其背景。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重在品德。同時,對於唐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其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前期,由於知人善任,禮賢有加,在他的周圍聚集起大批賢能之士,這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史稱開元年間「海內富實,米鬥之價錢十三。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詩人杜甫在《憶昔》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唐玄宗後期,驕傲起來,越來越愛聽阿諛逢迎之詞,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發生,盛世輝煌不再。
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一次,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甚麼時候來往就甚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就行了。唐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越來越信任他。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當了宰相。
李林甫掌權之後,嫉賢妒能,廣結私黨,排斥異己,陷害好人。他嘴裏說的話很好聽,但心裏卻陰險毒辣,成語「口蜜腹劍」即源於此。他堵塞言路,一次,他恐嚇眾官說:「你們見過平時作儀仗用的馬匹吧?只要乖乖按令行事,可以吃到三品料食,待遇夠高吧,一旦有嘶鳴的,馬上就被淘汰,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社會政治更加黑暗。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倦怠朝政,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楊國忠是楊貴妃之兄,他權勢無人能比,當了宰相並兼四十餘職務,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
楊國忠一手遮天,朝政混亂。在暴雨造成災害時,玄宗詢問災情,楊國忠卻找了一個大個的禾苗給玄宗看,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下邊有的官員報告災情,請求救助,他大發雷霆,免其官職,令對其嚴懲,後來沒人再敢說真話。他拉幫結派,貪污納賄,壞事做絕。
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軍閥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起兵反唐。因唐軍很多將領驕橫跋扈,軍隊毫無士氣,不戰而逃,叛軍很快席捲了大片地區,直逼京城「東大門」──潼關。朝中無人迎敵,玄宗只好起用已告老還鄉的正直忠勇的老將軍哥舒翰,統領臨時拼湊的二十萬大軍去前線鎮守潼關。
哥舒翰上奏皇帝說:「安祿山不得人心,只要我們堅守城池,他們內部就會發生矛盾爭鬥,等他們力量減弱,我們再出兵征討,定能獲勝。現在出兵定中埋伏。」當時遠在河北的郭子儀、李光弼也上書給皇帝:「潼關天險,足以堅守,不可出擊,待援軍到達,一舉可破。」可是楊國忠妒嫉哥舒翰權重,怕其將來對自己不利,一再攛掇唐玄宗讓哥舒翰出兵,唐玄宗聽信楊國忠,接二連三下旨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只得率軍出關迎敵,果然中了埋伏,唐軍大敗。哥舒翰被抓,因誓死不降叛軍,被安祿山殺害,潼關失守。
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途中禁衛軍將士發動兵變,要求唐玄宗立即將楊國忠、楊玉環正法,以向天下謝罪,唐玄宗無奈,只得殺了楊氏兄妹。而這時唐朝已經衰落,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了。
縱觀賢才得失與國家安危的歷史,不管任何時局,只要他以才自恃,缺德妄行,親小人而遠賢人,等待他們的只會是自取滅亡,因為無德乃人之大患。以史為鑑,以人為鑑,只有注重修身,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擇善而從,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不給壞人任何市場,才能政通民和、為民造福,為後世稱頌。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9/23/8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