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襟懷坦蕩 一心為民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七日】陸贄,字敬輿,唐代浙江嘉興人,十八歲登進士第,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他以天下為己任,為民請命,敢於矯正人君的過失,敢於揭露奸佞誤國的罪惡,他的高尚品德和遠見卓識深受世人敬仰。

唐德宗即位後,窮兵黷武,使社會矛盾激化。涇原軍嘩變,德宗逃往奉天,軍閥朱泚率十萬大軍進行圍攻,形勢極其危急。陸贄上諫德宗《奉天論敘遷幸之由狀》,提出皇帝要遵循傳統的治國之道;要遠奸臣、親近忠臣;廣開忠諫之門;去除自私之心等十條整頓君道的措施,並規勸德宗下詔罪己。陸贄為德宗起草了感動人心的《奉天改元大赦制》,敘述即位以來,征師轉餉,疲卒勞民,以致兵變,罪責歸於自己。凡朱泚的脅從同黨,只要歸附朝廷,既往不咎,均可蒙赦。對兵丁百姓,實施賞功、減稅、免征。並且宣布皇帝自己要節食省用,為全國作出儉樸的表率。該詔書頒布後,前線將士感動的流下了眼淚,大家都表示要竭力盡忠朝廷,叛軍將士紛紛倒戈,上表謝罪,唐室轉危為安,陸贄被人們稱為「救時內相」。

德宗喜好聚斂財物,在奉天避難時,他感到私用不足,想建立私用小金庫。陸贄發現這個苗頭後,向德宗上了《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的勸諫,講述了天子不應聚財,如果人君有了貪心,政治就會出現弊端;人君私心太重,國家就會產生難平的禍害。他讚揚了德宗初行的儉約行為,力勸德宗見善思齊,改過成德。在國力艱難的條件下,德宗採納了陸贄的建議。

陸贄一生堅持為民請命。貞元八年,河北、河南、江淮等地遭受嚴重水災,死亡二萬多人,百姓流離失所。陸贄急急面呈德宗,要求朝廷立即賑災。但德宗以「聞所損殊少,即擬優恤,恐長奸欺」,不肯賑恤。陸贄立即寫了《請遣使臣宣撫諸道遭水州縣狀》上奏,詳細列舉災情,並寫道:人君之道,當一心為民。雖居於九重深宮之中,憂慮的應是天下貧困百姓。如今水災泛濫,延綿數十州。如懷疑謊報災情,也應當遣使巡視核查,焉能置之不理?

陸贄為官以廉為本,他的母親去世時,陸贄按例要守墓丁憂三年。各地藩鎮有意巴結他,贈送厚禮數量達幾百份,陸贄說:「我母親去世,是我私人的事,諸位與我非親非故,僅只是官場上交往才熟悉,我母親去世與諸位毫不搭界,厚饋的奠禮我絕對不收,都請拿回去吧!」陸贄一無所取,他丁憂時生活相當貧困,只好住在洛陽嵩山豐樂寺裏,靠好友韋皋的資助,才度過治喪、守制的經濟難關。身為宰相高官,連母親的喪葬費用也拿不出,要靠友人接濟。陸贄為官清廉,由此可見一斑。

陸贄與官員們交往,向來是一塵不染,如水之清淡,官員們埋怨他不近人情。德宗知道後對陸贄說:「過於清慎廉潔,拒絕諸道饋贈,恐怕於事不通。不收受貴重物品,接受些小禮物也是可以的。」德宗此話卻引出了陸贄兩千多字的奏章說明天子不該勸宰臣納賄。陸贄說,公卿大臣之間的交往,難道一定要靠財物的贈送,才能說關係好?如果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他指出「傷風害禮,莫甚於私;暴物殘人,莫大於賂」。他這篇義正詞嚴的宏論,使德宗無話可說。

戶部侍郎裴延齡擅長阿諛逢迎、結黨營私,掌握著國庫的錢糧開支大權。他千方百計投皇帝所好,巧立名目,盤剝百姓,將利用各種手段敲剝取盈的錢藏在另一個庫中,專供皇帝揮霍。德宗對裴延齡垂以青眼。陸贄列舉了裴延齡詐偽亂邦的七大罪狀,寫了《論宣令除裴延齡度支使狀》、《論裴延齡奸蠹書》等上奏德宗。親戚朋友們勸陸贄不要引火燒身,陸贄卻義無反顧,決心「獨心身當之」,結果被罷相貶官。

陸贄一生中上過數百次奏疏,也有許多與皇帝面談接觸的機會,但他從未向德宗說起過自己的父母、兄弟,他的親人從未沾過他的光。他的兒子簡禮,在他任相為官時,始終默默無聞,直到父親去世後,簡禮憑自己的才能考中了進士。

古語說:「治國之道,愛民而已」、「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陸贄以德立身,以廉為本,為國為民赤膽忠心,他的浩然正氣和高風亮節堪為後人楷模。古往今來,那些任何時候敢於堅持正義、不畏強權、一心為民的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