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恆守節操 明道濟世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五日】子思,姓孔,名伋,孔子的孫子,後世尊稱「述聖」,戰國初期著名思想家。他面臨當時社會禮壞樂崩、諸侯爭霸、民眾塗炭的嚴峻局勢,不辭辛苦的周遊列國,竭力倡揚道德和仁政愛民的思想,力拯社會危機。他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威武不屈的剛正品格深深影響著後人。

子思幼年就很有志向。有一天,孔子獨自長嘆,子思就問孔子:「是擔心子孫不能承繼祖業洪揚道德嗎?還是羨慕堯舜之道而自己卻不能像他們一樣呢?」孔子說:「你小孩子哪裏知道我的志向。」子思回答說:「做父母的劈了柴,兒子不背就是不肖。我每想到這裏就十分努力的學習絲毫不敢鬆懈,為的是將來也能明道濟世。」孔子聽後高興的說:「我不用再犯愁了。」

子思苦學聖賢之書,他說:「誠者,天下之道也」,天道是人世間的公理,要求人以仁為本,從善如流,德行統一。一次,孟子向子思請教有關「誠」的問題,子思講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就是要修養自己的品德,而修養品德的關鍵就是「誠」。真誠是上天的法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法則。心意極誠而不能使人感動的,是沒有過的;不真誠是不可能感動人的。君子從來不欺騙自己的心,獨處的時候更要謹慎。」

衛國遭遇戰亂,子思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為將,他說:「苟變很有將才。」衛國國君說:「我知道。然而苟變做官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說:「其實每個人都有長處,但同樣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正確的引導他、教育他,相信他會改過。不要因此而忽視了他的長處棄之不用啊!」衛國國君向子思拜謝說:「我接受你的建議。」

後來子思聽說衛國群臣對國君提出的錯誤計劃如出一口般的附和,說道:「我看衛國這時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啊!」公丘懿子問:「為甚麼?」子思說:「君主自以為是,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讚揚自己,這是無比的昏昧;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這是無比的諂媚,是在助長邪惡之風!這樣居於百姓之上,百姓怎麼能滿意呢?!『聞過則喜』才是先賢們所推崇的他人指出自己過錯後的態度。」

子思嚮往國家的德治教化,無論身處任何環境,他從未動搖過自己的志向,他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指責申訴諸侯爭權奪利、恃強凌弱的害民害道之行。一次,魯國人胡母豹對子思說:「你應該考慮現實,要被現實所容啊!」子思說:「我所擔心的只是志向和道義不夠遠大。我希望能夠為世所容,是為了行仁德之道;如果背棄我的志節和天道而求為世所容,那麼我又有甚麼可行於世的作為呢?這是罪過,所以我永遠不會改變所追求的道義。」

子思周遊列國洪揚道德學說,得到很多諸侯的敬重和百姓的愛戴,他的學生越來越多。魯穆公請他做國相,子思則以講學為重婉言謝絕。子思一生貧困,他這樣理解富貴的含義: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他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闡述高官厚祿,不足以釣餌君子。曾參的兒子曾申問他說:「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貧賤乎?」子思說:「道伸,吾所願也。今天下紛亂,正當其時。與其屈己以富貴,不若抗志以貧賤。屈己則制於人,抗志則不愧於道。」他還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在「道」與「勢」的選擇上,子思表現出一代聖賢的高風亮節和浩然正氣。

子思為人處事嚴守禮法和道德規範,他先承孔子,後傳孟子,寫了儒家的經典著作《中庸》,對後世影響很大。我國歷史上每當盛世時,都是社會道德水準高的時期,政治清明,人心向善。每當亂世、末世時,則是權謀之術盛行,人們追求物慾,道德淪喪。因此不同時期都有聖人出來救世,啟迪人們心中的善念,維持道德水準。當今,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失去了道德底線,法輪大法給人們帶來了未來和希望,同化宇宙特性「真、善、忍」是生命最大的善念,是人本性的回歸,是對歷史和未來的負責任。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