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古希臘人的哲學思辨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3月27日】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第一句話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接著說明,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

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人們通常認為驚詫就是好奇心。但筆者認為,其實詫異不同於好奇,而是由人敏銳的感受力、觀察力和靈性,觸發了人與生俱來的對人生、物質、宇宙的探索之心而帶來的思考狀態。有靈性的人才會對大自然的造化感到驚詫,有足夠悟性的人才能最終找到生命的歸宿。

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颳風下雨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原的哲學問題。

哲學家對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感到詫異,在人們熟視無睹的地方發現問題;他們提出和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為了達到甚麼實用目的,而只是為了獲得心靈的滿足。他們常常不被人們所理解,甚至遭到嘲笑。據說,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利斯只顧觀察天象,沒有注意腳下,跌入坑裏。一個女奴嘲笑說,他只想知道天上發生的事情,卻不知道身邊的和地上的事情。

亞里士多德則對世俗的嘲笑加以反諷,他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泰利斯為了反擊哲學無用的世俗偏見,用觀測天象得到的知識預測氣象,知道來年橄欖將豐收,於是事先租賃了全部的橄欖榨油作坊,等到橄欖豐收時,再把作坊以高價租出,結果獲得一大筆利潤。亞里士多德的結語是:「這件事表明,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希臘哲學是靜觀的。首先使用「哲學」這個詞的畢達哥拉斯曾有這樣一個比喻: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有兜售商品的小販,有努力競技的運動員,也有靜觀人生場景的觀眾。哲學家就是靜觀者。希臘哲學的這種靜觀是超越現實的。希臘哲學家多為貴族。哲學在希臘是一門獨立而崇高的職業。哲學的職業化反過來又促進了希臘民族的思辨精神的發展,形成了希臘民族特有的靜觀、思辨的性格。

有人說,這種性格不但展現在他們創造的藝術品的特殊美感之中,而且造就了高於周圍民族文化的科學理論。埃及人雖然最早從經驗中總結出幾何測量規則,但希臘人卻在此基礎上構造出幾何學的演繹體系;巴比倫人雖然早就開始了天文觀察,但希臘人卻利用觀察材料提出天文學的思辨理論。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