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弟子應事事在法上修自己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1月4日】

一、如何對待師父的講法書

在和同修切磋中,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的新經文都是散頁,大的小的,都裝在一個塑料袋中,看的時候拿出塑料袋就行了,我對這要求不高,我無所謂,只要是經文能看就行。

對此,談談我的想法。

1、師父所講都是宇宙的法理,都是非常珍貴的,應該有一個整齊、美觀的書的形式,師父在休斯頓法會上的講法中說過,善中包括美,我們是修善的,在有條件的地區和有這種能力的同修應該盡自己能力把師父的經文整理的像個書的樣子。這不是執著,這是一種嚴肅、認真、重視的心態。自己該怎麼對待師父的書。

2、雖然散頁也不影響你的提高,因為散頁上是法,法能使你提高不受影響,但是,以後怎麼辦?而且散頁容易折損,看起來也不方便。如果是偏遠地區或不容易找到資料的同修另當別論(在資料點遍地開花的現在這種情況很少)。

3、基點問題。師父的書應該有個最基本的形式。大法的書,師父講的法理,不應該有個合適的形式嗎?雖然我們不執著於形式,但對於師父的書賦予他宇宙中多麼高貴的形式都不過份。在中國大陸迫害還在繼續的情況下,很多地區雖然沒有條件印製精美的大法書籍,但資料點印製出清晰整齊的講法書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不執著於浮華形式,但在有條件的時候就應該盡自己的能力使師父的講法書整齊。

二、如何對待自己的配偶

身邊好幾個同修家庭出現難以化解的矛盾,徘徊在離婚的邊緣或已經離婚,魔難中的同修通常有幾種想法:

1、配偶太邪惡;2、配偶主意識太弱,有精神病傾向;3、自己實在沒有能力救他們,還耽誤自己修煉、講真象,隨他們去吧;4、為他(她)付出的太多了,不值得。

在此談談我的想法。

能在此世成為一家人的關係絕非尋常,一切都是為法而來,即使是舊勢力安排來干擾你的、本該淘汰的生命,我們也要否定這種安排,利用這種安排,救度他們,因為我們是師父、大法造就出的生命,不承認舊勢力的安排,也不承認配偶就該成為你的干擾,他雖然很壞、很邪惡,但他首先是個被邪惡控制的人,他對你再邪惡,你也不能動心,你一動心就上了邪惡的當,邪惡就會抓住不放,從而導致你救度困難。邪惡不在乎人的生命但你得重視,因為我們是大法造就的生命,你不能上它的當,至少要心裏清楚,是自己的私心加大了救度的難度,邪惡讓他更瘋狂,但這裏面自己的惡也起了作用,給了邪惡把柄。

讓自己不動心絕非易事,也不容易完全做到,但自己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不是動心了,動心的明顯標誌是:經常和同修說他真是太邪惡了,他太邪惡了。──如果你沒動心,在他邪惡的時候,你會感到他又向深淵走了一步,他更加可憐,你會對他很可悲的感覺,在這種感覺下,你不會說他太邪惡了,即使他的確邪惡,你在說他邪惡的時候,你受到傷害的感覺已經超過了你感到它可悲的感覺,這是情,是私。

雖然舊勢力這樣安排是為了淘汰他們也讓我們提高,但我們卻不能無視他們的淘汰,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寬容寬容再寬容;忍讓忍讓再忍讓。不錯過本世親緣關係,也是救度的便利條件,並能破除舊勢力淘汰他們的安排。

「真的和他過不下去了,真的不想和他過了,真的不想管他了,隨他去吧」──這樣的念頭是最危險的,因為人的一念很重要,何況是大法弟子的一念,在幾年的漫長的期待中,會有灰心喪氣的時候,會有覺得他沒有希望的時候,但是我們卻不能沒有信心,不能有這樣的念頭,只能從法中汲取力量,鼓勵自己,清理自己的各種執著,才是我們應該想的,應該做的。太多的執著、太多的私與我被觸動,才會有不想管他的念頭。通常有了這樣的念頭後,會常常向同修說自己的配偶真的是太邪惡了,像瘋了一樣,有意無意中開脫自己,不是我不管他,是他太壞,不經意間,你與他的關係走向對立,不是敵人,卻勝似敵人,走向救度他的死胡同,你不是有意這樣做,但這比能意識到更危險,能意識到還有可能改正,意識不到就會一走到底,離了婚還不知道錯在哪,你還會說,真的是他太壞了。

與他們相比,我們是法從新造就的生命,我們比他們應該更容易走出舊勢力的安排,如果我們做不好,他們在舊勢力的安排中,就更無法擺脫這種安排了,在現在形勢迅猛變化的時候,他們在我們身邊變得更瘋狂,這說明我們沒有做好,沒有做到我們應該做的,如果我們做得很好,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對他們付出多少的問題,表面上看我們在講真象,在救度眾生,在為眾生付出,實際上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和必須達到的,你修得很好,卻視解救被迷惑的人(這是應該做的事)為自己對其的付出,那就不是真好。你的存在就是一個為他的生命,你為別人做的一切,也是你應該的,是你境界的自然表現,你也就不會有為別人付出的感覺,你有了這個感覺,就說明你還有對自我的執著:我在他身上花費了多少時間,我為她耽誤了我多少學法講真象的時間,他的言行舉止多麼令人討厭,和他在一起多麼不如意……如果你該提高到這一境界,你卻認為你在為別人付出而心中時常不平,你無異於說你不想提高,不想修到那個境界。

歡迎切磋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