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言而有信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0月16日】卓恕是三國時的名士,他為人誠實守信。有一天,卓恕要從建業(今南京)回家鄉會稽(今浙江紹興)去,所以去向太傅諸葛恪辭行。諸葛恪問他甚麼時候能回來,卓恕便說了自己要回來的時間。

等到卓恕應該回來的日子,諸葛恪宴請了很多賓客,但諸葛恪卻吩咐先不要開始飲食,說要等等卓恕。賓客們都奇怪的說:「會稽離這裏有千里之遠,而且路上還有江湖相隔,怎麼能肯定他一定會這時回來。話音未落,卓恕便如期到了,賓客們都非常吃驚。

卓恕隨口說出一句話,沒有人約束,也沒有甚麼契約,但卻堅守信約,履行自己的承諾,真正做到了「言而有信」。真如宋代袁甫在其家訓《袁氏世范》中所訓誡的:「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謂之信也。」對別人承諾的事,一絲一毫都不能少,與人有約期,一時一刻也不能改變,這就是信。

為甚麼老子要說:「輕諾必寡信。」是說既然說了就一定要做到,而那些隨便輕易許諾的一定很少守信。

「信」與「仁、義、禮、智」並稱為傳統道德所強調的「五常」,五常即人應遵循的五種基本道德規範。李洪志大師曾講道:「言而有信,他說做了,他就一定要給你做,這是人。」(《法輪佛法(在長春輔導員法會上講法)》)所以,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立政立國的根本,是人人都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如果不守信,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規範。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