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明慧網

首頁
按欄目瀏覽
按日瀏覽
參考資料:記者用了民族主義毒品之後
【明慧網2002年5月11日】編註﹕新聞自由是需要由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做保障的。客觀、真實、公正的報導對讀者來說才具有好的可讀性。那麼如何才能寫出刊出既具有較高道德水準又符合新聞媒體社會屬性的報導呢?這大概是每個做記者和編輯的大法弟子需要用心探索和嚴肅實踐的。

以下是常人社會中一篇有關的評論文章。僅供參考。

*****
(自由亞洲電台的評論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觀點)

在今天的“新聞自由”專題節目中,我想談一下阿拉伯媒體和中國報紙上的民族主義情緒問題。

《紐約時報》的中東問題專家弗裏德曼(T. Friedman)最近在一篇文章中介紹說,在阿拉伯國家,那些不是國營的、不屬於政府控制的獨立報紙、電視等,在報導和評論巴以衝突問題上,不僅像國營媒體一樣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反美反西方,而且很多時候比國營媒體更能煽情,更過份。例如,不久前沙特阿拉伯的一家獨立大報竟有聲有色地報導說,以色列人過節時,要殺阿拉伯孩子,吃他們的肉。

《紐約時報》另一名專欄作家、前駐北京採訪主任紀思道(N. Kristof)則在發自也門的文章中說,當地的獨立報紙竟大幅報導說,911世貿大廈被炸是布什政府和猶太人合謀幹的,然後嫁禍給伊斯蘭世界。

為甚麼獨立的媒體,反而比政府控制的媒體更要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反美反西方?一個原因是,專制國家的國營媒體畢竟要受到政府外交政策的限制,像沙特出於要和美國保持關係的國家利益考慮,政府就會有時限制國營媒體在這方面的報導和煽情。

但他們的獨立媒體,在沒有政府限制的情況下,卻受到編輯記者自身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毒品的作用,主動去迎合伊斯蘭世界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因為它是一件既不惹政府的意識形態的麻煩、潛在地傳播權力者的話語系統、又滿足伊斯蘭社會排外排西方的極端宗教情緒,兩邊討好(迎合),兩邊獲利的事情。只是犧牲了新聞的本質規定性:客觀、真實、專業責任。

由於這種媒體不是政府控制的,因而這種煽情的民族主義宣傳,比官方媒體更具欺騙性、腐蝕性和破壞性。

無獨有偶,在中國的媒體上,也有類似的現象。在遇到和民族、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時,那些平時被視為比較開放的報紙,則表現得比《人民日報》等黨報更能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更蔑視新聞專業化原則。

例如在中國駐南使館被炸事件,中美軍機相撞事件時,中國媒體不僅全是一個聲音,而且那些平時被稱譽為比較開放的報紙,在渲洩民族主義情緒時,分貝比新華社還高。

《羊城晚報》和《北京青年報》是中國一南一北被稱為比較開放的兩家報紙,但中國駐南使館被炸次日(5月9日)的《羊城晚報》的頭版通欄大標題是“炸我領館,就是炸中國;中國人民憤怒了!”《北京青年報》的通欄大標題則是“震驚,憤怒,抗議!”那份激昂的民族主義情緒比黨報等純喉舌更強烈,更對民眾有迷惑性。

新聞的基本常識是要用事實說話(不可用形容詞),向民眾提供客觀信息,而不是渲染情緒的主觀意念。例如,《紐約時報》在報導世貿大廈被炸這樣重大的事件時,911次日的頭版通欄標題也僅是兩行粗體字:“美國被攻擊;在驚恐的一日被劫持的飛機摧毀世貿並撞擊五角大樓”。根本沒有《羊城晚報》上那種“炸我世貿,就是炸美國,美國人民憤怒了”那種不提供事實,而完全主觀導向的煽情大標題。

在1996年那次世貿被炸時,《紐約時報》也是僅用通欄兩行標題:“世貿中心被擊中,懷疑是炸彈;五人喪生,上千人逃出冒濃煙的大廈”,完全是報導事實,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更沒有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中國媒體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和媒體長期處於政府控制之下,編輯記者缺乏真正新聞專業教育和訓練有直接的關係,因而才一碰上“民族主義”這個毒品,就立刻迷亂,狂熱,連提供新聞這個基本要素都忘了。

專制獨裁政府用意識形態壓迫新聞記者,而民族主義情緒則是記者們自我沉淪的毒品。所以,專制國家的新聞媒體和專業化的新聞媒體之間實在是隔著遙遙的鴻溝。(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曹長青)

當日前一篇文章: 多數大陸國民認為貧富懸殊已影響社會穩定;美國一委員會建議加強防止大陸奴工產品進口
當日後一篇文章: 最大限度地發揮真相材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