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與反監控技術的基本知識


【明慧網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一、過去監控以竊聽和跟蹤監視為主

現代監控技術開始於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冷戰。開始主要是政府用竊聽器,再結合電波傳遞信息。平時可能想不到的有這樣幾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竊聽器可以小到像一個紐扣,可以放在不顯眼的地方。比如,放在一把螺絲刀的把手裏面。第二、可以不用換電池,長期使用。可能像現在新出的手機無線充電。第三、也可以不在目標附近放竊聽器,遠遠的用高靈敏度的儀器聽。人說話的時候,周圍的物體都會振動。特別是窗戶玻璃振動可以從很遠的地方發射人眼看不到的光,探測到振動,用儀器分析以後,就像耳朵貼在窗戶上聽一樣。另外,水管子,下水道管子,都會把聲音傳的很遠。

對於這些傳統的竊聽方式,可能採取的措施有:禮物中可能會有問題;可能被對方知道的地點都可能有問題。如果是自己家裏,首先要加厚窗簾,然後最簡單的辦法是加背景聲音,比如說,把電視聲音開大。

傳統的監控攝像比竊聽要難一些,主要是因為攝像頭必須能夠看到被監控目標。跟蹤拍照是傳統監視的主要手段。

二、當代手機和電腦是最常用監聽監視工具

最近二、三十年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政府和大公司的收集個人信息能力大大加強,另一方面,技術門檻也越來越低。

在美國,有法律和輿論制約政府、企業和個人。在中國,中共一直在用多種技術手段對民眾進行監控。

電話公司會記錄通話時間、時長。一旦盯上一個人,可以錄下一個人的所有通話內容。也可以用電腦把電話聲音轉成文字,分析,再選出一小部份人工分析。

現在的電腦、智能手機和網絡大大提高了對個人的監控能力。

原來困難的監視攝像頭現在聯上網絡,安的到處都是。手機通話會廣播出去,用專門儀器,很容易竊聽。

智能手機隨身帶,通過導航(GPS),手機信號都可以定位。存放在手機上的信息,往往會有眾多的應用收集。

多數網站和手機應用,都會和廣告商合作,收集用戶信息。然後通過大數據分析,廣告商對一個人的了解程度,很多時候會超過他的親人甚至本人。然後結合通訊錄上的名單,和電話記錄,廣告商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社交圈。對社交圈中的其他人,也可以推斷出很多信息。然後廣告商和服務商會推出更吸引人的服務,實際上也是加強了對人的控制,讓人越來越依賴於這些技術,越來越願意主動把自己個人和朋友的信息提供(洩露)出去。

在中國,這些廣告商、服務商都可能和中共合作、監控個人。所以購買電腦、手機,如能儘量避免中國的品牌、避免用國產軟件,可以幫助避免個人信息方便的落到中共手裏。手機上的應用軟件(APP),儘量少裝,因為這些應用往往會在安裝的時候,要求很多權限。最常見的要求,如通訊錄、通話記錄、無線上網信息、GPS定位、話筒、攝像頭。然後這個應用軟件就可以利用做監聽、監視了。在這場迫害中,作為法輪功學員,通訊軟件和服務也要避免用國產的。

三、國外軟件並非絕對安全

美國的軟件產品情況要複雜一些。大企業收集個人信息會有加密處理,然後一般會存在美國的機器上,受到美國法律的保護和監管。這些信息中共很難拿到。但是,也不是絕對安全。比如,這些年出現的一些特例,都是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合作,或者把服務器放在中國,或者是在中國有分部,然後藉口要符合當地的法律,給中共提供用戶信息或都配合中共過濾信息。

受到媒體關注的事件有:

SKYPE通過中國公司出特製版本。雅虎中國向中共提供異見人士信息。谷歌中國曾經在中國提供搜索服務,會過濾搜索結果。谷歌新聞從中國訪問,也會過濾結果。蘋果公司下架VPN軟件。蘋果公司把中國用戶放在iCloud上的信息轉到中國內地的服務器,也就是說,中共的執法部門可以去索要服務器上的任何個人信息。谷歌正在進行「蜻蜓計劃」,想再次推出過濾版(中國版)的搜索應用。

現在知道的大公司都是既不想失去現有用戶的信任,又想迎合中共來換取進入中國市場,採取的做法都是把針對中國的業務分離出來,把相關的服務器和工作人員放在中國,和其公司在海外的主體業務切割開來。

所以如果知道使用的服務是美國大公司針對多數用戶提供的,一般性的使用是可以信任的。但是更敏感和機密的事情還是不能保證這些公司的員工不會看。

四、使用VPN翻牆也非絕對安全

所有的VPN服務商都可以看到用戶網絡地址和要訪問的網站。國內的服務商,都可能會把這些信息交給中共。

五、網上身份信息難保安全

身份信息一旦上網後就很難保證信息安全。不但會被各家收集、廣為流傳,而且還可能被用於冒名欺詐。

網上欺詐、電話欺詐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假冒他人。如果是電話,不僅能夠看到來電號碼,還能聽到對方的聲音,以此確認通話對像,要好得多。但是,面對中共用一個政府的力量來對付個人,即使面對面看到,也不能保證原來的朋友現在不是在被脅迫做事。網上只憑用戶名和文字,那就很容易出現被冒名的情況。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8/12/16/監控與反監控技術的基本知識-37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