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古代先賢正己化人故事選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四月二日】

一、司馬光使洛陽風俗為之一變

宋朝的司馬光為人忠厚正直,天下聞名。正因為他的德望威儀非常博大,所以他住在洛陽的時候,洛陽的風俗都受到他的影響感化,而為之一變。

由此以來,洛陽世人多能崇尚名節,而羞於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了。

就是後生小輩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會互相的提醒,彼此的警惕說:「千萬別做壞事啊!如果做了壞事,一旦被司馬光知道,那就會無地自容啊!」

二、陳寔勸導樑上君子

後漢時,有位名叫陳寔的正人君子,待人寬厚,處事公正。鄉里間若是有人發生了爭執,都會請陳寔出面協調,究竟是誰對、誰錯?陳寔都能夠公平、準確地做出裁判,並且講清對錯的道理,令爭執的雙方都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久而久之,鄉里間就流傳了一句諺語:「寧可被官府責罰打板子,千萬別被陳寔點名說不是。」

有一天夜晚,陳寔的家裏來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樑上面,被陳寔發現了。陳寔就起床拿著蠟燭,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來訓話。陳寔說:「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來就惡,只是因為他經常做惡事,養成了習慣之後,以至於此。就像我們家屋樑上面的那位君子(樑上君子,典出於此)心地本來不壞,也是飢寒交迫所致……」

這個小偷,聽到了陳寔的話,大吃一驚,就從屋樑上跳了下來,向陳寔認錯請罪;陳寔和顏悅色地勸導他,要他立志改過遷善,別再做見不得人的事。並且還贈送他絹布兩疋,勉勵他務必要痛下決心改過。

陳寔的作風,影響所及,居然感化了一個縣。從此以後,縣裏再也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了。

三、房太守的言傳身教

五代時,房景伯擔任清和太守,他廉潔奉公,生性至孝。房景伯的母親,不但學問好,而且還十分通情達理。

貝邱地方,有一位婦人,列舉了她兒子不孝的事實,把自己的兒子告到了太守府。

房景伯的母親,就向房景伯說:「這裏的老百姓,尚未能明白道理,未能通曉禮義,這是你作為太守,教導不力所致。你可不要過份的責備他們啊!」

房景伯的母親將這位告自己兒子不孝的貝邱婦人,召到太守府裏面,和她在一起吃飯,並且叫她的兒子在旁邊站著,要他看著太守房景伯如何地侍奉自己的母親吃飯。然後,再叫他吃飯。

這樣過了十天,這位不孝的兒子,天天親眼看到房太守恭謹孝順地侍奉母親的行為,受到很大震動,就對他的母親說:「媽!我錯了,我一定會改過,從今以後,一定會好好孝順您老人家的。我們回家吧!」

房景伯的母親,對房景伯太守和貝邱婦人說:「這孩子,表面上雖然已經露出了慚愧的樣子;但是他的內心,卻還沒有真正地感到慚愧。」因此,就再留貝邱婦人母子二人,在太守府中,繼續生活了二十多天。

二十天以後,貝邱婦人的兒子,忽然向母親下跪,叩頭懺悔,一直叩頭到流血。貝邱婦人因此而感動得淚流滿面,乞求太守,准許他們母子回家。

後來,這位貝邱婦人的兒子,居然以孝順而聞名鄉里,成了孝子。

(以上均據《集福消災之道》)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4/2/文史漫談-古代先賢正己化人故事選-23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