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普照世界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三日】佛性人人都有,只不過由於塵世各種觀念的障礙,世人的佛性常常被淹沒。但是佛性畢竟是屬於人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當人在喧囂的塵世中冷靜下來時,當人感歎生命苦短、世事變幻如浮雲時,或者是當自己的心靈感受到上天的護佑時,那沉寂的佛性或許會有些的靈光顯現。

開啟人佛性的最好辦法當然就是修煉佛法了。佛法是神佛講出的話,是佛性的體現,是留給世人解脫自我的方法,當然也是幫助人去除後天觀念、顯示先天佛性的最好方法。在佛法中人們能了悟生命的本質和究竟,有了佛法的指引,世人才能走向修煉的路。

當佛法傳出時,他肯定會啟悟聽法者的佛性。佛性顯現出來時,得法者就會有心靈上和行為上的變化。

山東鄒城市嶧山化工集團電修車間有個青年工人劉緒國,一九九四年參加了李洪志老師在濟南辦的第二期法輪大法講法班。聽完法後的劉緒國激動不已,認識到這就是真正的正法大道。回去後,劉緒國就想把這千古不遇的大法儘快傳給大家。法輪大法的傳播極快,只要是看過李洪志先生講法錄像的人,很多人就開始了修煉。他和得法的人一起,找到不同的場地,多次播放李老師的講法錄像,學法煉功的人迅速增多起來。

一次,他們幾個法輪功學員聯繫了一個學校的教室來播放李老師的講法錄像。聯繫好之後劉緒國就和幾個學員在外面大街上,告訴路人將在這裏播放李老師的講法錄像。在播放錄像的那些天裏,劉緒國都是提前騎著三輪車,拉著電視機和錄放機早早的來到教室,把機器安置妥當。這個教室是個廢棄不用的教室,沒有桌子也沒有凳子。第一天播放錄像時,劉緒國和幾個法輪功學員從另外相距幾十米的教室把桌子和幾十條長凳搬到這個教室來。來看錄像的有幾十個人,教室裏不是太滿。看完錄像後這些人「呼啦」一下全走了,劉緒國他們收拾完電視機、錄放機,把凳子又一條一條的搬回到原來的教室裏,搬了好長時間,因為第二天那個教室的學生上課還要用,所以得搬回去。

到了第二天晚上,劉緒國和其他法輪功學員照樣又早早地來到了學校,把桌子和幾十條長凳又一條一條地搬過來。第二天來聽的人,比第一天多,教室幾乎都坐滿了。放完錄像後,有一部份人就不忙著走了,主動留下來幫忙收拾機器,搬凳子。沒有人告訴他們讓他們留下來幫忙,可是他們卻主動留了下來。到了第三天,來聽的人更多了,教室幾乎都裝不下,有許多人站著,主動的把凳子讓給新來的人坐。放完錄像,留下來幫忙的人更多了,只見很多人在那兒幫著收拾東西,搬凳子,不大一會兒,一切便都收拾妥當了。

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凡是參加過法輪功義務弘法活動的人都見證過這樣感人的場面。開始大家在不了解法輪功是甚麼的時候,對那些弘傳大法的人多是以觀察和看熱鬧的心態去對待的。可是聽了幾講課之後,人們就明白了,這個法輪功是真正的佛法;很多人就會說:我等的就是這個。是佛法開啟了他們的佛性,所以人們都自覺自願地做起了「好事」。

人們都知道學壞容易學好難,特別在當今的世道裏,幫誰做個好事,人家都會想這個人是甚麼居心,為甚麼平白無故地幫我?學壞幾乎不用教,就現在這個環境,人保持不變壞都很難了。而要想把一個人的人心變好,甚至使浪子回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法輪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實。只要是聽過李洪志先生講法的人,即使不修煉也知道怎麼做好人了。而那些真修者,按照真、善、忍的標準去修煉的人士,他們的目標是要修成無私無我、先他後我的。這樣的一個修煉人群,真正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和人類道德的堅定守護者。

在佛法的開化下,法輪功修煉者們的佛性日益聖潔而堅定。特別是在中國,面對一個政黨操控的整個國家機器的打壓,他們沒有絲毫的退縮,滿懷慈悲的把大法的真相告訴世人。他們的目的是甚麼?那就是為了喚起人們那迷失的佛性啊,好讓人們在末世的劫難中走過危難。

這樣的事情可不是只發生在中國,目前法輪大法在世界上已經弘傳了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有三十多種不同語言版本的大法書籍在世界各地出售。我們聽聽一位來自北京、在美國洛杉磯第一次參加法輪大會心得交流會的凱文的感受吧。

「第一個上台發言的是個六歲的小女孩,她講自己學了大法以後,在學校裏不再跟同學爭鬥,怎麼說真話、善心待人,我當時非常感動。我一直在練武功,有跆拳道黑帶,覺得自己很堅強,不會輕易流淚。但那天,聽每個發言我都流眼淚,整個上午,我眼淚就沒斷過。我就覺得,這些人學了法輪功以後,他們是真正地從內心上改變了,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那天我對自己說,這個功法我煉定了,一定要煉!」

很多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都很驚奇,法輪功在世界上怎麼這麼大的聲勢?這些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在一起,絲毫看不到他們有任何隔閡。煉功時那樣的安靜,說起話來又那樣的祥和,和他們在一起,人們會感到心靈的慰藉。這些人太純潔了、太高尚了,世界因他們變的更加明亮和多彩了。

其實,這就是修煉者佛性的體現。他們正用自己佛性的光輝去驅除世人心靈的黑暗,他們正在用自己的佛性照亮整個世界!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3/23/22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