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同修讀法讀錯了,善意提醒很重要,比如,《轉法輪》第一百二十六頁的「看淡看輕」讀成「看輕看淡」了;第二百七十一頁的「恍兮惚兮」讀成「惚兮恍兮」了 。同修煉功動作走形了,善意提醒也很重要,比如,第三套功法,雙手沖灌時,同修在下灌後在體側甩兩下手;第四套功法,把能量帶入兩臂時,同修雙手在肩上拍一下。 大法弟子是個整體,看到問題善意的提醒很重要,關係對法負責,對同修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一) 二零二零年疫情爆發後,一位剛走出來不久的老同修對另一個同修說:疫情這麼嚴重,別出去了。她怕傳染,戴兩個口罩。同修說:瘟疫跟大法弟子有關係嗎?她笑著走了。 過幾天,有個同修講真相時,被綁架了,她來對同修說:形勢這麼嚴峻,咱們在家好好學學法,調整調整,別出去了。同修說:好好學法是對的,注意安全是對的,不出去不合適吧?她若有所思的走了。 又過幾天,她來送三退名單,對同修說:這一天天的(勸三退),我覺的沒啥意思,也沒啥必要。同修提醒她:師父讓做的,你敢說沒意思、沒必要?別的同修都堅持十年、二十年了。她一臉疑惑的走了。 過兩週,她送來一百幾十人的三退名單。她從此不論寒暑,不管陰晴,她幾乎天天出去。 她七十四、五歲,還要帶兩個孫女,有奶娃,真不容易。她救人用心,效果出奇的好。一天能救二十多人,有時三、四十人,大約四分之一是邪黨黨員。她神采奕奕,走路生風,有的常人還以為她五十多歲呢。 沒有同修的善意提醒,她可能誤在那,一時走不出來。 (二) 一位外省來的老同修脫離整體獨修十來年了。她家師尊法像旁邊還供了幾尊佛教的造像,她家祖上是修佛教的,佛像也是祖上傳下來的。 有個同修覺的涉及「二法門」了,也不敬師父,就跟這位老同修切磋,她不認可。她說是按師父講的法,請師父開過光了。同修認為師尊講法尤其早期有些話不方便說,是要弟子悟的。修哪一門就讀哪一門的經書,就拜哪一門的師父。大法師父只有一位,法輪也不能當師父拜,何況佛教造像?佛教衰落與亂供亂拜不無關係。 同修想通了,撤下佛教造像,後來送廟裏去了。筆者在別的同修家裏也看到過這種情況,請同修在法上悟悟吧。 (三) 有位七十歲的大法弟子,在十三、四年前的時候,在師尊加持保護下,正念闖過了「糖尿病」的消渴、暴瘦、低血糖、爛腳等假相的干擾、迫害。近兩年,她又出現了時不時爆發劇癢、視力下降(醫學上的糖尿病眼底病變)的假相,十幾釐米遠,就看不清人的五官,給生活修煉造成很大困難。 她心如磐石,一點不動。她跟同修交流說,邪惡別想用這種假相動搖她對師對法的正信,別想消磨她修煉的意志。如果她的業力需要瞎著還,她就瞎著還。同修趕緊提醒她:師尊「七﹒二零」後沒為弟子設大的關難。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是有使命的,你瞎了,怎麼做三件事?這一定是邪惡的安排、迫害,絕對不能承認,不能要。 同修的提醒讓她恍然大悟:對呀!她說:我是大法弟子,我的一切都由我師父安排,我只走我師父安排的路,其它的安排都不要、都不承認。哪怕我在歷史上跟舊勢力簽過約,答應過甚麼,統統作廢。她相信師父的安排,無論在常人中看好不好,對弟子來講一定是最好的。 她非常感謝同修的提醒,若讓舊勢力抓住把柄,還了得?! 疫情封控不讓出去,或天氣能見度低,她不出去,就在家裏學法煉功,時常連續雙盤幾個小時,讀一遍《轉法輪》。她說:師父太成全她了,翻開《轉法輪》每個字都放大到一釐米。同樣字號的常人書,她看不了。第五套功法,她也連續煉過九遍。 (四) 有個同修在幾個不太熟悉的同修面前受到另一同修很不禮貌的對待。雖然當時忍住了,可是心裏放不下,事後不斷的往上翻。她還跟一老年同修訴苦。老同修靜靜的聽完,輕聲細語的說:不是幫你提高的嗎?訴苦的同修賭氣說:不用她幫!說完,就知道自己錯了,萬一是師父安排的,豈不是連師父都拒絕了? 她趕緊向內找。被觸動的是愛面子心、不讓人說的心、不能受委屈的心、抱怨心、背後論人是非的心。她向師父檢討,很快就心平氣和了,和那個同修像沒發生甚麼事一樣正常來往了。 (五) 有對夫妻同修,來自晚輩的魔難太大了,承受不了了。男同修說:若不是怕破壞大法,找根繩掛上吧,不操這心了;女同修甚至求師父讓她先走。有同修知道後,趕緊提醒:救人這麼缺人手,怎麼能放棄修煉人的責任求死呢?舊勢力虎視眈眈,一旦鑽空子,多危險呢?! 同修醒悟了,向師尊認錯,求師尊原諒,收回了那句不負責任的話。他們在學法中進一步明確人生返本歸真的目地,擺好生活與修煉的關係,向內找修自己,體諒包容晚輩。現在已基本走出魔難,平穩的做著三件事。 結語 同修之間的相互提醒真的很重要。但一定是善意的。大法弟子修的就是善,善能化解一切不正不好的東西。也一定不要強加於人,因為自己看的不一定準,悟的也不一定在法上。 同理,本文不在法上的地方,還請同修指正;不當之處,還請文中涉及的同修原諒。被提醒的同修也要用修煉人的心態來對待同修的提醒。 寫出來,意在給更多同修提個醒。願同修們共同精進,共同提高。 (責任編輯:於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