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明慧網

首頁
按欄目瀏覽
按日瀏覽
喜怒寵辱不驚
養生養德:養性除去五難(2)
文/劉一淳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意思是說: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禱,就多福多壽。

那麼古人是如何養德的呢?(接上文

喜怒寵辱不驚

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因過喜瘋狂,被屠戶丈人打醒。大書法家王羲之因與同門驃騎將軍王述爭高下,早早斷送了生命。因得而喜、因失而悲,心為身外之物所累所纏所繞所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得失榮辱如過眼雲煙。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一寵一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大意是:視人生寵辱得失如花開花落,視功名利祿如雲捲雲舒般變幻,去留都無意。寥寥數語道出對待名利和地位的正確態度。

唐太宗期間,盧承慶因為處事公正被唐太宗任命為「考功員外郎」,管理官吏考績。有一次,在盧承慶考評官員的過程中,有一位管漕運的官員,因糧船沉水而失責。盧承慶給這位官員寫下了「失所載,考中下」的評語。

出乎他意外的是,那位官員聽後,沒有任何解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一點都不生氣,非常坦然地接受了。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翻沉,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能力可以挽救的,於是改為「中下」等級,可那位官員還是沒有發表意見,不說一句感激的話,也沒有甚麼激動的神色,一笑置之。盧承慶很讚賞他的處事態度,稱讚道:「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最後把評語改成「寵辱不驚,考中上。」

北宋時期,范仲淹堅持「慶歷新政」,當他被謫居鄧州時,他依然可以「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豁達境界。

(待續)

當日前一篇文章: 原來是它讓我睡不好覺
當日後一篇文章: 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大陸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