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明慧網

首頁
按欄目瀏覽
按日瀏覽
傳統色彩的奧妙(5)
文/A. H.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八月十七日】(接前文

紫之祥貴

在傳統中,另一種可以與金黃色相提並論的顏色是紫色。這種色彩最為人知的地方可能出自道家「紫氣東來」的典故,世人認為紫氣代表了祥瑞,而道家也的確講究紫色,比如仙人居住的地方叫作「紫府」,道家經文被稱為「紫書」。

由於其來源超凡,「紫」很快便在傳統文化中成為尊貴的象徵。《後漢書》卷四十八里寫道:「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像而為之。」因為中國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所以城市的規劃也要求切合天道。既然天上的帝君居住在紫微宮,而紫微星自古都被稱為「帝星」,那麼作為在人間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也應與上界的紫微宮有聯繫。所以,從歷史上可以看到,隋唐洛陽宮城就取名叫「紫微城」,明清皇宮被稱為「紫禁城」。

可見,傳統上既以金為貴,也以紫為貴。兩種顏色從表面上看區別很大,但實際上並不矛盾,甚至這兩個字還時常被放在一起使用。大藏經裏對諸佛的描述,就大量用到了「紫金」一詞。比如在《觀佛三昧海經》中這樣形容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身長丈六,放紫金光住行者前。」對其他佛的描述也多用「紫金」,例如對毗婆屍佛以「身紫金色八萬四千相」來形容,而迦葉佛則是「身紫金色相好具足」……

修煉界裏很多人都知道,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空間能顯現出不同的色彩反差。甚至普通人都能通過經驗了解到一些類似的情況,比如一直盯著紅色看,閉上眼睛之後眼前就會出現一個綠色的視覺殘像。不僅如此,一些研究還發現,黃金也能是紫色的。

眾所周知,物質是由微觀粒子組成更大的粒子。就黃金而言,如果在微觀層面上改變其納米量級的微觀顆粒大小(1納米等於0.000001毫米),將黃金的納米顆粒在流體介質中製成膠態金粒子懸浮溶液(流體介質可以是水或凝膠),那麼在溶液中,尺寸大小低於100納米的膠態金粒子會讓溶液變成紅色,而高於100納米的粒子則使溶液呈現藍色或紫色。當然,不論它們呈現甚麼顏色,這些物質在本質上都是黃金。

圖例: 從紅到紫的納米黃金色彩實驗。上部份五個瓶裏裝的都是黃金,只是每個瓶裏黃金的微觀顆粒大小被改變了;下部份為不同尺寸的納米級黃金粒子示意圖。在微觀層面,不同大小的納米金粒子造成了黃金呈現不同的顏色。
圖例: 從紅到紫的納米黃金色彩實驗。上部份五個瓶裏裝的都是黃金,只是每個瓶裏黃金的微觀顆粒大小被改變了;下部份為不同尺寸的納米級黃金粒子示意圖。在微觀層面,不同大小的納米金粒子造成了黃金呈現不同的顏色。

這種現象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些典籍裏的敘述。在記載的神佛世界中,甚麼都是金光閃閃的,但仔細看時,裏面的生命、事物又各有自己的色彩。被現代機械化思維模式禁錮了思想的人就以為傳統經典中的內容自相矛盾了,卻沒想到低維度的平面化思考方式封閉了觸及更高維度立體時空的可能。而且,金還有不同層次的金,往縱深看去也是不同的……

美術界也存在紫金顏料,史上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十七世紀來自德國的一種名為「卡西烏斯紫」(Cassius'scher Purpur)的紫紅色釉料,在十九世紀中期經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研究,發現這種顏料的成份其實是極為細小的黃金顆粒。

當然,人們不會都拿黃金去製造紫色。不過,在近代工業文明成型之前, 色料的提取大多只能依靠天然材料,因此,東西方用來製造紫色的原料同樣非常稀少。中國古代的紫色染料一般是從產量較低的紫草根部提取的,但需要大量的紫草多次加工浸染才行,而且容易褪色。西方早期則是從體型很小的骨螺內提取紫色,由於每隻骨螺所能提供的色量太少且操作繁瑣,所以價格極其昂貴;也有從歐洲藍莓的汁液中提取的,但其偏藍的色澤與骨螺紫差別不小。另外,還有其它產量極低的來源,就不逐一介紹了。

這些稀少而昂貴的原料導致古代市場上紫色的地位居高不下,從經濟層面也讓這種顏色在東西方俗世中顯得貴重。比如中國唐朝就規定三品以上的大員穿紫衣官服,民間不可僭越;西方則有凱撒大帝熱衷身著全紫的長袍,並逐漸讓以紫為貴的觀念成為傳統,以至於數百年後的拜佔庭王族甚至用「生於紫色」(Porphyrogenitus)來表示出身正統。

(待續)

當日前一篇文章: 從母親病業經歷悟到的
當日後一篇文章: 二零二一年八月十七日大陸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