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明慧網

首頁
按欄目瀏覽
按日瀏覽
秦始皇興水德 垂範後世
【明慧網二零一八年五月十一日】水有養育生命、浸潤天地之德。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不約而同讚美水德:孔子觀水,大遍於諸生而無為也,似德;老子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幾於道;管子認為,水是萬物之本源,諸生之宗室。水象徵著遍生萬物、甘居卑下,無為而治卻又無所不勝的特性。

《史記.封禪書》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原來秦朝之盛,早有天象預示,及至始皇勤修德政,方將此祥瑞之兆化作歷史的一段輝煌。

公元前246年,秦國的東鄰、韓桓惠王為求自保,派遣水工鄭國遊說秦始皇,修建一條引涇入洛的水渠,灌溉農田。這一年是秦王元年,秦始皇十三歲之時。這條運河,工程浩大,非一朝一夕之功,韓王正欲藉此欺瞞秦國幼主,消耗秦國人力財力,使其無力東伐。當水渠修到一半,睿智的秦王發現了韓國的「疲秦」之策。鄭國供認不諱,更以「渠成亦秦之利也」,請求繼續施工。他用十年的時間為秦國修築東西長三百餘里的「鄭國渠」,利用泥沙含量較大的涇水,灌溉關中土地四萬餘頃,每畝收粟一鐘。從此,乾旱貧瘠的關中土地皆化為膏腴沃野,秦國反而癒發富強。

鄭國渠不僅助秦繁榮農業,在百餘年間發揮灌溉效益,更開啟了引涇灌溉的範例。秦之後,歷代大一統王朝都在此完善水利設施,即使在今天,它們依然造福華夏兒女,是真正功在千秋的善德之舉。

兩千年前的秦國,面對異國陰謀,少年秦王已擁有帝君風範,能夠克制私怨,甘願捨一時財富,換萬民福祉。他為國為民,同樣推賢讓德,將水渠以「鄭國」之名傳世,這又是怎樣的廣博胸襟。有捨的膽魄,方有得的容量。鄭國渠或許為韓延數歲之命,卻助秦開創不世之功。

涓涓流水,似智者仁風。當鄭國渠之活水淌入關中乾涸的土地時,秦之水德,無論從表象或是內蘊,都漸次蔓延開來。

水之性宜靜宜動,靜流時潤物無聲,滴水穿石;奔湧時喧豗浩瀚,滌盪塵穢。秦始皇為政,更有氣勢磅礡、所向披靡的一面,將水之威德展現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37年起,始皇親政,重用尉繚、李斯等文臣,制定平天下之攻略;調遣王翦、王賁等武將,發起東征之義戰。秦始皇曾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一個「苦」字,道盡他對百姓頻遭戰火的悲憫。秦始皇兵加四方,不為稱霸諸侯,也不為雄踞一方,而是出於醫治社會弊病的善念,解天下於倒懸。彼時,秦國國富兵強,秦人文武相濟,五行運轉的帝王之像逐漸向秦國昭示。故而秦始皇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傾十七年之力便圓滿完成了統一六國之戰。

秦始皇承上天之水德,負育生萬物之使命,雖然終結了亂世,仍需繼續勤勉政事,為後世子孫實現太平盛世的願望。他吞二週而降六王,建立的國家是全新的,面臨的阻力也是全新的,沒有先賢的經驗供效法借鑑。因此,他的勤政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天下大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史記》載:秦始皇批閱奏章,「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時的文字皆書於竹簡,秦始皇手中的奏章,都是用秤計算重量,每天要看夠一定重量的文章才肯休息。

他統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立大一統帝國。秦始皇議帝號,廢謚法,置郡縣,開疆拓土,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這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創舉,猶如一股股洪流席捲中原大地,激盪著新的生機。為了表達對上天的崇敬,他還把「水德」滲入在國家制度的方方面面:水在四時對應冬季,故改正朔,以十月為每年伊始;水在五色中對應黑色,故易服色,以黑為尊;水在八卦中對應第六位「坎卦」,故國家與數字有關的制度皆是六的倍數。

黃河之水天上來,既是順應水德,秦始皇還將黃河更名為「德水」,向他治下的臣民宣告著秦朝之德,猶如這滾滾河水,奔流不息,盛大無雙。後代聖明君王,無不繼承秦制,行德政、平天下;後代臣民,也都奉行忠貞仁義的儒學觀,輔佐每代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延續兩千年的大一統帝國模式,是秦始皇留給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財富。

秦始皇執政三十七年,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諸多前所未有的舉措,他和他的秦朝在歷史上的奠基之功,惠及無窮。

(取材於大紀元)

當日前一篇文章: 剜心透骨去色慾心
當日後一篇文章: 二零一八年五月十一日大陸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