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接上文) 斯文正氣 歐陽修承繼「斯文」道統說,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主張「文以明道」。他在回答福建吳秀才的信中說「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他曾對蘇軾說:「我所謂文必與道俱,見利而遷,則非吾徒。」強調為宏大理想而文,為崇高道德而文,文章要有切實的內容,要有深刻的見解,要能淨化自己也能淨化別人的心靈。提倡簡練、平易自然的文風,反對追求靡麗、形式,對宋代和後代文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內容充實,《醉翁亭記》、《瀧岡阡表》、《奏議集》、《歸田錄》、《集古錄》等,歷代傳誦。其詩詞亦清新淡遠,別具一格,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親切自然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開後代詩歌理論著作新體裁。在史學著述上,他主持編纂《新唐書》,獨自撰寫《新五代史》,通過史著褒貶忠奸,尊崇道德,標舉名節,豐富並發展正史編纂體例。 他注重文章的社會功用、教化功能。其詩文包含著他對國事民情的關切。他在《相州晝錦堂記》中寫道:「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指出要將恩惠德行遍施於百姓,報效國家,這才是士子們所推崇的啊。他描寫自然美景:「林壑尤美」、「蔚然深秀」,「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不僅文字生動,語言精美,更因為文章中深邃的含義,寄寓其濟世安民之志,如他寫《田家》:「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綠滿平川、鳩聲悅耳,杏花映日,寫出雨後新晴的濃濃春意及田家生活興旺的氣氛,也寫出其與民同樂的喜悅。 他注重道德修養,在《誨學說》中教育子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捨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以此砥礪子女勤學,提升道德,進而有所作為。他在《與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姪子守廉,在公務面前要「盡心向前,不得避事,但存心盡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守此為戒也。」 他治學嚴謹,做文章務求精益求精。每寫文章,草稿出來後,即貼在室內牆壁上,反覆推敲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得不留原稿一字,直到稱心如意為止。他晚年時,仍常將自己平生所寫的文章,清理出來進行修改,每字每句反覆推敲,有時忙的廢寢忘食。他的夫人道:「你已年邁致仕,難道還怕先生責難生氣嗎?又何必費心去一一修改呢?」他認真地說:「我既然發現了錯誤的地方,那當然要去修正。要不就會誤導後人啊!」 《宋史》稱其文章「挽百川之頹波,息千古之邪說,使斯文之正氣,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堪稱定評。 歐陽修不趨炎附勢,義無反顧的堅守正道,體現出作為社會良心的一代知識分子自覺的道義擔當。任何時代都有這樣有風骨的人,淡泊名利,念為蒼生,他們那顆真誠的愛民之心、凜凜然一身正氣、鐵肩擔道義,感天動地,使「向道」、「向善」理念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美德得以彰顯。 (源自《宋史》《歐陽修文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