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二日】晏子名嬰,戰國時齊國宰相,據《晏子敘錄》載:「晏子博聞強記,通於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親附。」《晏子春秋》裏記載了近百條晏子屢諫齊君、啟人心智的故事。以下為其中的幾個故事。 一、明察善惡 晏子看到國君愛好奢華,就常以自身節儉去規勸,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秉公無私,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還是從先人那裏繼承來的鬧市附近的低矮的舊房。 齊景公於親政之初,能虛心納諫,認真聽取晏子等賢臣建議,於是使齊國在短短的幾年間便由亂入治。然而後來,景公卻貪圖享樂,大造宮室,增加賦稅,嚴於訟獄。面對景公如此所為,晏子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一勸再勸,從各種角度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他說:「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指出君王要善體民情,使人民能安居樂業,並非以訟獄的繁重嚴苛來維護社會安定,而是以仁德之政,使民知禮守法,自然可以免除訴訟,使社會安定祥和。 景公要伐魯國,晏子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景公問晏子,自己有沒有可能像先祖桓公那樣稱霸諸侯?晏子立即回答:「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慾望而多征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選賢任能,國風清正,以德服人。如今君王親小人,遠賢良,百姓困苦,又怎能嚮往桓公的霸業!」景公聽後,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 又有一次,景公問晏子:「為政何患?」晏子回答:「患於善惡之不分。」景公問道:「那如何能明察善惡呢?」晏子說:「審慎地選擇左右的親信。如果左右身邊皆正直善良之人,則朝廷百官便各得其所宜,善惡自能分辨清楚了。」晏子還說:「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意莫下於刻民,行莫賤於害身也。」晏子勸諫景公要重賢臣,遠小人,那麼不善就不能入了,阿諛諂媚之人也就沒有市場了;如果身邊聚集了許多不善,那麼善言就難入,就像被矇蔽了眼睛、耳朵,看不到真實的一面,會讓自己陷入絕境,也會因此而壞了整個大局。同樣的道理,人們處世立身,想要德日進,過日少,亦當親師友,遠小人。 二、景公不恤災民晏子勸 一次,大雨連綿下了有十七天之久,房屋倒塌,缺糧少米,天氣寒冷,使很多人忍飢受寒,無處棲身,處境十分艱難。然而,景公得知災情後,竟未去救助百姓,仍然每日吃喝豐盛,還日以繼夜地飲酒取樂。 晏子見百姓受到災難,心急如焚,再三呈請景公發放府內的積粟救濟百姓,景公仍是不肯答應。晏子就將自己府內的糧食分給災民,又提供自家的工具任他們使用,盡最大的能力幫助災民。安排妥當後,晏子沒有叫車夫趕車,而是自己步行去見景公,晏子說:「雨已經下了十七天了!房屋倒塌的,每鄉都有數十幢;沒有飯吃的,每裏都有好幾家。老弱婦孺們在此天寒地凍之時,卻得不到粗布的衣服擋寒,肚子餓了也找不到粗劣的食物充飢,如今又逢牆倒屋塌,無家可歸,真是四顧茫茫,欲哭無淚。然而,國君不但不體恤同情,還日夜飲酒。而在府中,馬餵的是內府的糧食,狗餵的是牛羊的肉,三宮的妻妾,更是錦衣玉食。兩者相較一下,對狗、馬、妻、妾的待遇,不是太優厚了嗎?對平民百姓,不是也太刻薄了嗎?試問,在鄉里之間,處處是飢寒交迫、窮困無告的災民,君王還有甚麼心情去飲酒作樂呢?晏嬰持策書事,隨百官供職於朝廷,輔佐君王安邦利民,結果,竟使人民飢餓窮困,求告無門,君王又沉湎酒樂,不體恤災民,晏嬰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 晏子向景公請辭要回鄉歸田。景公聽了晏子這番肺腑之言,內心很慚愧,見晏子離去了,馬上跟著跑出來,希望能挽留他。可是,雨天路滑,泥濘難行,景公怎麼跑都趕不上晏子,又立即喚侍從趕上馬車,追到晏子家中。景公看到晏子府內的粟米都被災民拿了去,荷擔的工具還橫七豎八地放在路上,晏子又出去了。景公又追到十字路口,才趕上了晏子,忙對晏子說:「寡人有過,先生背離而去,不加援助,寡人雖然不足以有所作為,然而先生能不以天下的蒼生為念嗎?還望先生能留在寡人身邊,寡人願將內府所藏的粟米財貨,送給災民,數量多寡,全聽先生吩咐。」景公請晏子返朝復職。 晏子回到朝廷後,立即派遣官員去巡視災民並發給糧食和救濟金。景公也督促大臣賑災,同時自己也每日撤酒減膳,又下令馬不得飼米粟,狗不能吃肉粥,削減左右嬖倖(被寵愛的人)的賞賜。大雨停了,君臣百姓齊心度過了危難。 《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三達德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因此,除了擁有智慧與仁愛之心,這義勇之氣,也是不可缺失的啊!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