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明慧網

首頁
按欄目瀏覽
按日瀏覽
中華文化智慧之──神傳漢字(2)
文/靜遠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三月十日】(接上文

(三)「修」

修,從彡攸聲。本義作「飾」解(《說文》),乃使人衣履整潔,儀表因之雍容而言;彡有刷拭之義,乃可以除塵垢去污穢者,故修從彡。又以攸本作「水行攸攸」解,為水流自適貌;飾己重在無往而不自適,故修從攸聲。其義為:賢德之人曰修,如《屈原•離騷》「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涵養、修為曰修,如修行,修煉,又如《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建築、整治曰修,如《禮記•祭義》「宮室已修」;長、高曰修,如《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學習、著述曰修,如修學、修史;裝飾,使完美曰修,如修飾。

「修」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從修身養性,開啟了生命無有窮盡的力量,《孟子》雲:「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人生許多豐富的閱歷與內涵,無不被一「修」字囊括其中。古聖先賢克己復禮,誠明合一,寫了諸多修身要道,如《論語》雲:「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言簡意賅語意深遠,將人生中所應秉持的修為態度,面面俱到地揭示出來,堪稱為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行為準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再三表達出人生短暫,行旅匆匆,要探求大道,修身立德,有所成就,惟恐時不我待,「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反覆使用的一個「恐」字,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時間的珍視及求道的迫切。

修身是完善個人道德人格的過程。故孔子雲:「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指出修德的重要,一生所擔心的是有無德行,能否向善向上,能否改過遷善。君子還應做到見賢思齊與見利思義。君子看見賢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是要求君子在為人處世時、在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的是道義。《禮記•大學》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修身需先修心,戰勝自己的慾望與執著,保持端正的心態。曾子雲:「吾日三省吾身」,凡事都能認真修學改過,日久自能見功夫。

「修」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從修心,到修身,到修言語,都是人生的修行境界。修道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智慧的明燈,通往「天人合一」的途徑。儒家講的是入世,倡導仁義禮智信,通過修德可成賢成聖;佛道講的是出世,修佛修道,通過修煉佛法、大道可以達到覺者的標準──佛道神的境界。

一個「修」字,內涵之深廣,言語難盡。謹守一「修」字於內心,必能轉化困境與迷惑,化人生坎坷崎嶇為通途,昇華道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理上通達,開明德性,以達至善。

(四)「敬」

敬,從攴,以手執杖或執鞭,表示敲打;從苟,有緊急、急迫之義。本義為恭敬、端肅(《說文》),《禮記•曲禮》註釋為「在貌為恭,在心為敬」。其義為:恭敬、尊重曰敬,如《史記》「敬受命」;敬讓、敬謹曰敬,如《論語•學而》「敬事而信」;慎重地對待,不怠慢不苟且曰敬,如《諫太宗十思疏》「慎始而敬之」;敬獨(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敬明(謹慎嚴明)曰敬,如《易經》「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虔(莊敬虔誠)、敬奉曰敬,如敬奉神明。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敬」常與「畏」連用,「敬畏」強調的是發自內心的敬重與自覺。人生在世,必須有所敬畏,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自覺以道德約束內心。古語有「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天下大事,成於懼而敗於忽」等告誡。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即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安身立命之本。

敬天。從古以來,傳統文化經典所載及古聖先賢,無不以敬天為本。天化生了萬物和人,為宇宙萬物的主宰者,人與天有一種感應關係,天注視著人的一言一行,人積善,天降吉祥,積不善,天降災殃。《詩經》雲:「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意思是敬畏上天的威怒,不要貪逸享樂;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為,上天明察人的一切行為及善惡。「我其夙夜,畏天之威」,言必敬天之威,於是乃得安。

敬德。因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有德才會得到上天的保祐。天賜道德規範於人世間,《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自古以來,「福」是人們共同的期盼,福總是出現在有德行的人身邊。荀子提出:「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份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在權利面前沒有私慾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的幸福觀在於內在德性的完善,惟有實踐道義的正人君子,方能品嘗幸福的無盡滋味。

福與德緊密相關。德是行為主體獲得幸福、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徑之一。如《詩經》中強調修德配命,達到「配命」的價值目標,即與天的意志、命令相配,結果自然是獲得「多福」。古語雲「禍由惡作,福由德生」,可見禍福之根源在於人之心。倡導人修明德行,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趨吉避禍。

敬人。「敬人」指對人尊敬,對生命關心愛護。孔子「敬人」的思想是貫徹落實「忠恕之道」,實現「愛人」、「剋己復禮」等核心思想的至為重要的方法,而要實現對他人的尊敬,也首先必須「剋己」。《禮記•曲禮上》明確指出:「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即謙恭待人,後己先人,卑己尊人。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這裏,孟子強調君子的居心要合乎仁、禮,強調要愛人、敬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尊敬,才能保持和諧相處,使中華民族成為著名的「禮義文明之邦」。

修己以敬。君子學習、修身的目的在於「君子學道則愛人」、「行義以達其道」。通過修己獲得思想境界的提升,從而傳播道義,善化民眾。孔子說:「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認為君子從「修己以敬」開始,使自己能夠嚴肅、莊重、恭敬地去做事,與道相合,與德相應,才能夠實現「安人」、「安百姓」,濟世安民的根本宗旨,這也是內聖外王的境界,而踐行「敬」是其起點和立足點。

(待續)

當日前一篇文章: 「我絕對相信你們」
當日後一篇文章: 二零一四年三月十日大陸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