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二零零九年二月七日】在古書典籍中常可見到“社稷”又代指國家,如《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及《三國演義﹒第二回》:“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見崩摧矣!”那麼,為甚麼國家又稱為“社稷”呢? 在古代,“社”本指土神,如《孝經﹒援神契》:“社者,五土之總神。”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后土為社。”后土就是土神。古人認為稷是百谷之長,所以 “稷”本指穀神,如明朝梅膺祚《字匯﹒禾部》:“稷,穀神。”因此,“社稷”原意是土神和穀神的意思。如《書經﹒太甲上》:“社稷宗廟,罔不□肅。” 在《白虎通﹒社稷》中記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沒有土地、糧食,人民就無法生存,所以土地和莊稼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基石。中國自古便以農立國,可見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因此歷代的君王都很重視對土地神及穀神的祭祀。 所以,古代的君王為祈求國土平安,五穀豐登,每年都要舉行祭祀社稷大典,因此久而久之,社稷就成了國家的象徵,漸漸被人們用來代稱國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