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孔子提出“仁”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也是一種倫理道德原則,“仁”的首要內容是對他人的關愛。從“仁愛”的理念出發,提倡“忠恕”的待人之道。孔子的忠恕思想,對中華民族誠實不欺、寬以待人、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的形成,影響深遠,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以誠為本 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們在一起談論待人之道。 子路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評價道:“這是沒有道德禮義的夷狄之間的做法。” 子貢說:“別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導他向善。” 孔子評價道:“這是朋友之間應該有的做法。” 顏子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並引導他向善。” 孔子評價道:“這是親人之間應該有的做法。如果能夠把它擴開去,以誠心對待天下人才是真正的與人為善啊!” 仁義待人 顏子去問孔子說:“我想以仁待人,怎麼樣才能做到呢?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是,貧賤時與富貴時一樣,不有意表現多麼勇敢卻有威嚴,與有志之士交往,終身沒有患難。這樣可以嗎?” 孔子說:“要做到以仁待人,首先得通過自己修身才能做到,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你說的也非常好,貧窮時和富有時一樣,便能知足而不受慾望的左右;卑賤時與高貴時一樣,就能始終謙讓有禮;不有意表現多麼勇敢卻有威嚴,就能恭敬待人而對他們沒有過失;與有志之士交往,終身沒有患難,就能謹慎的選擇朋友、選擇要說的話和要做的事。這個志向非常宏大!” 為政之道 齊高廷問孔子:“我不怕高山遠阻,身穿蓑衣,提著拜見之禮物,真心誠意的來詢問事君之道,希望您能夠給以教導。” 孔子說:“堅持正道原則,即使對國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棄正道原則;臣子事君,其實不是為了給君做事,而只是在國君之下做事,是為國為民做事,歸根結底則是為了行仁義,輔助國君推行仁政;對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厭倦之心,一律以真誠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並堅持道義;發現君子就加以舉薦,發現小人就使他遠離國君;去掉你的邪惡之心,而真誠的依據禮義與國君相處。做事需要機敏,謹言慎行,按照禮義修養自己,並且使天下趨於禮義。這樣,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會像兄弟一樣。如果只說不做,或者行為不機敏,又不依據禮義待人,即使是住在對門恐怕也行不通。” 孔子說,待人要從做人講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達到提高境界。孔子把義、禮、遜、信作為君子的必備品質,君子可通過自省來認識“仁”,以仁存心,寬以待人,行仁義於人。無論在任何時候,以崇高道德標準作為為人處世原則,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善化他人,珍愛生命,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此為正人君子之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