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日】中國的人文初祖為「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黃顏色自古以來就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約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中國崇尚單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出於對「周禮」的維護,把黑、紅、青、白、黃定為「正色」、「上色」,並把五色與仁、義、禮、智、信結合,運用於「禮」的形式中。黃帝之後至秦漢時期,帝王們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依水、火、木、金、土之順序,分別對應黑、紅、青、白、黃五色,選擇各個朝代的色彩象徵。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們還根據春夏秋冬自然萬象之變及五行學說選擇服飾的顏色。 漢代的皇帝認為漢代承秦朝之後,當為土德。五行學說又認為土勝水,土是黃顏色,於是服色尚黃。當時的星像學家還把五行學說與占星術的五方觀念相結合,認為黃色為土,象徵中央;青色為木,象徵東方;紅色為火,象徵南方;白色為金,象徵西方;黑色為水,象徵北方;又因為黃顏色位居五行的中央,是中和之色,居於諸色之上,最為貴,定為天子之服色。當時丞相佩有「金印紫綬」,也就是金黃色的印章和紫色的繫印綬帶,它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權力象徵,這最初奠定了黃色與紫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黃色被運用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敦煌石窟中,保存著一萬多幅珍貴的壁畫,面積達五萬多平方米,但不同時期的壁畫色彩也是不同的。如北魏時期主要用紅棕色,配以藍、黑色。唐代則開始多用黃顏色,多彩多姿,明亮而華美,成為敦煌壁畫中最輝煌的一頁。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時,諸將給他披上黃袍,便代表擁立為帝,成為一國之君,可見當時人民對黃色的重視。 明清兩朝,北京成為首府,黃色更成為皇家專用色彩,平民百姓不得以黃色為衣。「九五之尊」的皇帝,穿的是「黃袍」,坐的御車叫「黃屋」,走的路叫「黃道」,出巡用「黃旗」,包紮官印用黃色織物,故黃色引申為權力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在紅牆黃瓦的建築中居住,百姓的建築只能是青磚青瓦。登臨北京景山俯瞰故宮,一片黃色琉璃瓦屋頂,宮殿前後安置的鎏金大銅缸、銅獸與之交相輝映,燦爛之極,至高無上。 其實,黃色原為佛家最常用之色,佛體被稱為「金身」,寺廟用黃色,稱為「金剎」,僧袍等一切裝飾色都用黃色,佛像也以鎏金、漆金為貴,因為黃色自古被認為是天上的顏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代表著高層的眾神,皇帝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治天下是「天」授予其的權力。所以皇帝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他只不過是「天子」,他不是天,他上面還有「天」來約束他,也就是說皇帝是有道德約束的,這種天道的約束,就是神權高於王權。他必須「奉天承運」,也就是秉承天意治理人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樣才是「有道明君」。黃色被歷代帝王所用,也代表了君權神授,無比神聖與尊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