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明慧網

首頁
按欄目瀏覽
按日瀏覽
【傳統文化】敬慎威儀
文/清言
【明慧網2006年6月30日】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是當時的大儒和著名教育家,後人尊稱其為「朱子」。

朱熹為人端莊穩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重自己的威儀和容貌舉止。他學識淵博,著述豐富,其成就在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教育和禮教上都有很大影響。

朱熹平常在家閒居的時候,每天天色沒亮就起床,穿戴整理好衣服鞋帽,到家廟及先聖的神位前敬拜,然後再回到自己的書房裏。他書房的幾案總是擺的很正,書籍器用也必定整理得整整齊齊。

研究學問時,有時倦了需要休息,他便會瞑目端坐一會兒。休息起來後,會邁著方步慢慢的走一會兒。

觀察朱熹平日的容貌舉止,無時無地,不合於禮。朱熹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年輕時一直到老,沒有片刻時間鬆懈和放棄過,一直嚴格要求著自己。

朱熹去世後,寧宗謚朱曰「文」,世稱朱文公,理宗時追封為「信國公」,從祀孔廟。明崇禎十五年詔稱「先儒朱子」(後改稱「先賢」)。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先賢朱子於十哲之次」,定文廟春秋祭祀。

敬慎,是說要恭敬謹慎;威儀,是指莊重的儀容舉止。為了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在傳統經典中,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說法,孩子自小就要開始學習應遵守的禮儀規範,從「站立坐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有十分明確的要求。

一個人除了不斷增加自己的德行操守外,外表穿戴整潔,使自己的言行和容貌舉止符合禮節也十分重要,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有修養的一種體現。

《詩經》中就有「敬慎威儀,以近有德」的說法。

當日前一篇文章: 123人發表聲明──聲明強化洗腦作廢
當日後一篇文章: 【傳統文化】孔子示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