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2005年8月25日】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聖王明主皆重修德政,敬天命,順天意。雖然諸子百家政治立場不同,文化傾向各異,但對於以“德”作為政治主導的原則,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周公在《尚書﹒召誥》篇中,將夏、商兩朝的亡國,歸因於“不敬厥德”,規勸成王要“疾敬德”,才能“祈天永命”。 《詩經》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這四句詩,是《詩經﹒大雅﹒文王》七章詩中的名句。這是姬周初期建國時候的“箴言”名歌。 這是告誡周室王朝繼承者的子孫們,當在前朝殷商盛世的時期,他們並沒有喪失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個時候,殷商的善政,可以說符合了上天仁愛的標準。到了紂王的手裏,政治腐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完全喪失了老百姓的信賴,因此致於國亡家破,才有我們今天的周室王朝。所以你們要把前朝殷商的失德,作為一面鏡子一樣,隨時反照反省,不可忘記了歷史的教訓。那個至高無上主持大命運的天意,它永遠監臨著你,唯有施仁德在民,才能得到保祐,這是不可變易的最崇高的大原則。 曾子解釋說:“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得民心才能得國;相反,失掉民心,就會失國。但怎樣才能得到老百姓衷心的歸向呢?答案:“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他還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末”字,不是說財是沒有用的意思。這是說,一個人,自己的道德行為是根本,財貨是由根本所發展產生的枝末。換言之,德行,猶如樹根,財貨,猶如樹的枝葉。樹根不牢固,枝葉是不會茂盛的。 《左傳》上說:“皇天無親,為德是輔”,指出“天命”歸於“有德”。 《莊子﹒天下》強調“以德為本”。《管子﹒兵法》也說“通德者王”。 《論語﹒為政》開篇第一段話就說:“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左傳﹒昭公五年》記載了孔子的另一段話,借用《詩經》中《大雅﹒抑》所謂“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強調“為政”必須堅持“德”的原則。據漢代學者鄭玄的解釋,《抑》篇的這一詩句,是說國君如果倡行德治,“則天下順從其政”。 《大戴禮記﹒五帝德》回顧傳說時代帝嚳、帝堯、帝舜以及禹的政治功績,記錄了孔子“其德嶷嶷”、“其德不回”、“其德不慝”的評價。同書《誥志》又可見孔子對於“舜治以德使力”的讚揚。孔子以歷史昭告未來,提醒執政者“德”的重要。他認為,是否以“德”作為政治主導,可以決定執政的成敗和政權的興亡。古來政治的得失,都體現為“德”的作用。夏商周迭興,都是因為前代“德昏政亂”,後代“發厥明德”方才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