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2005年4月2日】在元朝真定這個地方,有一位叫朱顯的人。元世祖至元年間,朱顯的祖父臥病在床,想到自己隨時都會撒手人寰,於是他決定在彌留之際,將家產按等份分好,還立下了字據,把後事交代得非常妥當。 英宗至治年間,朱顯的哥哥不幸過世了,留下了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家裏一片蕭瑟淒涼,令人分外感傷。看到姪子們孤苦無依,朱顯非常地難過,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對姪兒彥昉等人有著特別的照顧,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無微不至地細緻關懷。 看到姪子們年紀這麼小,還沒有能力自立。如果就這樣把財產均分,各奔前程的話,那有誰能夠關心到孩子們的教育?又有誰能在身邊料理他們想像不到的種種問題?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撐起這個家的話,往後的情形將會怎樣?放他們不管的話,於心何忍?想到這裏,道義之情油然而生。 於是,朱顯就對他的弟弟朱耀說:父子兄弟,本就同氣連枝,不可分離。現在,哥哥已經離開我們了,他的孩子那麼小,無論是情理還是道義上,我們都需要代替哥哥,來履行長輩應有的責任,把姪子的生活安頓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此外,如果沒有長輩在他們品行上,日日督導的話,又怎能培養他們的厚道善良?所以我們是不是不要分家,全心全力來看護和照顧? 平日,哥哥總是在默默地關懷年幼的姪子,那麼的真誠無私,弟弟被他深重的情義所感動。而今,哥哥又為了姪子,而決定放下這筆豐厚的遺產,讓整個大家庭共同來分享。對哥哥無私的心懷,他由衷地佩服與敬愛。 於是,他們一同來到祖父的墓前,把祖父留下來的分產遺囑,全部焚毀。從此之後,這一家繼續其樂融融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關懷照顧。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道德、教人向善,古人大多都重德行善講道義。這種道德文化意義深遠、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