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2005年10月8日】貞觀初年,有人上書請求除去佞臣(奸邪諂上之臣)。唐太宗對此說:“朕所任命的官員,都以為是賢臣,卿怎能知道佞臣是誰呢?”上書者說:“臣居住民間,不知道誰是佞人,請陛下假裝發怒以試群臣,如果能夠不畏懼雷霆之怒,直言進諫的則是正人;順情阿諛奉承的則是佞人。” 太宗對封德彝說:“流水是清還是濁,是水源決定的。君王是政道的源頭,百姓就像水。君王自身做假欺騙,卻要臣下做到公正正直,這就像水源頭渾濁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樣,在道理上都是行不通的。朕總認為魏武帝狡詐,深為鄙視他的為人。這樣,豈能作為教令?”對上書人說:“朕想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想以做假欺騙之道教化民眾。卿的話雖然好,朕仍然不能採納。” 貞觀十七年,太宗對侍臣說:“《左傳》稱‘去食存信’,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昔日項羽已經進入咸陽,已經控制天下,如果他能大力推行仁信,誰能奪去?”房玄齡對此說:“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缺一不可,能盡力行使,很有益處。殷朝紂王輕慢侮弄‘五常’,被武王奪取天下,項羽因為無信被漢高祖所奪,真如皇上所說的。” (取材自《貞觀政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