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2004年6月4日】我和同修蘭與同修梅經常聯繫(此處為保護同修,均用化名),因為我可以上明慧網,並且條件便利,所以我經常通過那兩位同修,把自己製作的不同的真象資料傳到本地的其他資料點上,由於我做資料只有她們兩個人知道,並且她們也是輾轉將做好的資料轉給其他資料點,所以以前的一年多來還比較順利。可是,那一天,我忽然接到消息,同修蘭被綁架了,心想她一直是正念很強的,怎麼被黑手鑽了空子呢?我們不能承認它,隨後,我和同修梅交流,並且本地同修一起行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且同修蘭堅定正念,在師父的保護下順利脫險。這個過程中雖然沒有造成甚麼實質性的損失,但是教訓是深刻的,然而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也更加成熟了,下面我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妥之處,請同修指正。 一、禍患源於有漏 當我接到同修蘭被綁架的消息之後,我先進一步清理了電腦的敏感信息(平時經常清理,重要文件加密),然後抽時間,去了同修梅那裏。到了梅那兒,我了解了具體情況,互相交流了看法,我們認為,這次出事一定是舊勢力鑽了我們的空子,強行對大法弟子進行考驗迫害。 我們立即查找我們自身的漏洞,發現有幾個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我們發現自己在潛意識中有了師父在《轉法輪》中提到的「有李老師保護不怕汽車撞」的錯誤想法。因為當時的環境正在好轉,講清真象比原來容易多了,並且,一年多來,在師父的慈悲愛護下,我們闖過了許多難關,每次邪惡破壞師父總是幫我們化解,可是我們太依賴師父了,甚至漸漸有了麻痺大意的想法。 在這次出事前,梅在夢中看到師父點化,提醒我們注意安全,可是雖然梅提醒了蘭,但是我們並沒有就此立刻採取措施,沒有立即否定舊勢力的安排,反而有順應舊勢力的想法,當時,蘭曾經說自己如果被抓會怎麼怎麼樣堅定做好。 通過別人的反應,我們發現自己有時候說的話,不太理智,在講真象方面有時會起負面作用,並且,有時候會說比較大的話,這也被舊勢力抓到把柄,「你們不是說自己做的好,正念強嗎,我非考驗一下,看看你們是不是真行」。 同時,我發現我也在許多方面對同修蘭有了依賴心理,自己證實法的路侷限在了和同修蘭的配合上,當出事了之後,有手足無措的感覺,而同修梅在蘭被綁架後,心裏十分難過,發覺自己在這方面的情太重了。 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蘭是被叛徒出賣的,並且叛徒對她的監視不是一個短時間了,雖然,她對那幾個人有所提防,但後來放鬆了警惕,結果洩露了自己做的一些事情。然而,那幾個叛徒仍然在本地活動,許多弟子經我們提醒但認為那幾個人很堅定,不會背叛師父的。我也希望那幾個人做好自己的選擇,不過也要提醒同修加強警惕,我們一旦落實了確鑿證據,一定會公之於眾,避免更大的損失。 二、否定舊勢力的安排,同修走出牢籠 在危險出現時,只要我們堅定的否定舊勢力的安排,師父就能幫我們。這一次綁架,當警察找到同修蘭時,蘭運用機智走脫,提前轉移了大法相關資料,而在轉移資料過程中,是在師父的慈悲保護下從眾多惡警眼皮底下轉移的。 然而由於正念沒有達到高強度,舊勢力又死死不放(蘭的情況比較特殊,曾經在夢中發現自己好像是和舊勢力簽過約的),蘭還是被抓走了,不過邪惡一無所獲。在獄中,蘭堅定正念,堅決不配合邪惡,任憑邪惡如何恐嚇、欺騙。邪惡沒有得到一點想得到的東西。 而蘭的親屬鄰居都深明大義,四處反映情況,包括去單位找蘭的領導反映,並且找了許多常人來幫忙,一起營救,在邪惡的調查過程中,親屬鄰居都不予配合,機智周旋,識破了邪惡的多個謊言,在這件事情上,許多常人為自己選擇了很好的未來。 我們知道在人間講清真象、營救大法弟子的主體還得是大法弟子。我們首先把這個情況通知給了本地同修,集體發正念加持蘭闖出魔窟,並且我們經過交流,找了自身的漏洞,明確的認識到,舊勢力的所謂考驗都是強加給我們的迫害,我們堅決不能承認,我們也不再擔心蘭是否會受苦……因為那根本就不應發生,我們把消息多渠道及時發送給明慧網,同時也要更進一步揭露本地邪惡,把這次綁架事件要讓本地百姓知道,還要給相關責任人、單位領導發真象資料。 在營救過程當中,梅看到我們周圍有許多舊勢力的黑手(鋼筆尖大的亮點),我們當時說給它們「舊勢力的所謂考驗也加快了它們的銷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身的漏洞被邪惡利用,起到了很大的干擾作用,並且出現了許多不好的狀態,許多營救的事情做的不盡如人意。然而在師父慈悲的愛護下,蘭終於走出了魔窟,繼續去完成大法弟子的使命了。 三、及時吸取教訓,繼續精進,完成使命 經過了這件事情,我們應該更加成熟了,更加做好「三件事」。可是畢竟這次迫害還是給我們帶來了損失,蘭仍然被人監視,我們以往的合作方式不能繼續了。 不過,我們不能消沉,我們不能被邪惡嚇倒,我們還有其他的光明大道可以走,在證實法的路上我們不能耽擱,同時我也建議像蘭這種情況的同修,可以就自己的經歷,以訴訟或諮詢的方式向律師、法官等人員講清真象,同時也會強烈的震懾邪惡。 在經歷了挫折之後,我們應該更加清醒理智,更好的走好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