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明慧網

首頁
按欄目瀏覽
按日瀏覽
中國為何限制軍人用手機?
【明慧網2002年4月14日】新世紀網4月13日消息-奇談新論-中國為何限制軍人用手機?因為美國“梯隊”時刻在監聽。

日前,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頒布新近修改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修改後的內務條令明確規定“除工作需要並經師(旅)以上單位首長批准外,軍人不得使用移動電話、尋呼機等通信工具。”同時還對經批准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的軍人如何使用、在甚麼場合不允許使用移動通信工具進行了嚴格限制。

小小的手機頓時成了熱門話題,為此,我們請來了軍事專家陳虎。

手機真有那麼不安全嗎
  
主持人:請問,對軍人使用移動通信工具進行嚴格限制,究竟是出於甚麼樣的想法?

陳虎:大概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出於部隊管理的需要,更主要的方面是出於安全保密的考慮。眾所周知,由於無線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移動電話已成為重要的通訊工具。但無線通訊的開放性,也使收發雙方交換的敏感信息被第三者監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尤其在關係國家秘密的特殊部門,手機已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大洩密隱患。

主持人:手機真有那麼不安全嗎?

陳虎:手機的通信過程,就是使用手機把語言信號傳輸到移動通信網絡中,再由移動通信網絡將語言信號變成電磁頻譜,通過通信衛星輻射漫遊傳送到受話人的電信網絡中,受話人的通信設備接收到無線電磁波,轉換成語言信號接通通信網絡。即使是在不使用的時候,手機也要與通信網絡保持不間斷的信號交換。在這些過程中產生的電磁頻譜,人們很容易利用偵察監視技術發現、識別、監視和跟蹤目標,並且能對目標進行定位,從中獲得有價值的情報。

不許帶手機進重要場所並非我國首創

主持人:新修改的內務條令明令禁止軍人將手機帶入重要場所,也不允許在辦公場所使用移動電話。這是不是有點太嚴格了?

陳虎:手機即使在關機時也並非絕對安全。目前,我國市面上的移動電話芯片基本上都是進口產品。據說,一些手機具有隱蔽通話功能,可以在不響鈴、也沒有任何顯示的情況下由待機甚至關機狀態轉變為通話狀態,從而將周圍的聲音發射出去。

實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情報部門、軍方和重要政府部門,都禁止在辦公場所使用移動電話,即使是關閉的手機也不允許帶入。

監聽其實很簡單

主持人: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手機大國,別的國家要是想監聽的話,工作量會很大。

陳虎:其實很簡單。2000年,歐盟在一份提交歐洲議會的報告中說,長期以來,美國代號“梯隊”的全球電子監聽系統一直在竊取包括歐盟在內的各國情報。據說,“梯隊”系統始建於1971年,主要通過設在美國本土及其盟國的大型監聽站的衛星天線來截獲衛星通信信息,並利用一些小型的監聽設備來截收世界各大城市之間的通訊、海底電纜的信息和互聯網上的數據流。

在“梯隊”這樣的現代監聽系統中,記錄與分析截獲信息的工作大部份是由計算機完成的。事實上,與其說是“聽”,不如說是“過濾”───不管是通信信號還是互聯網上的數據都在監視系統全天候的監控下,一旦出現與數據庫中關鍵詞相關的信息,該系統就會自動記錄並分析,然後將重要部份交工作人員進行深入分析。

主持人: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每一次使用手機或發電子郵件,都要經過他們“過濾”───看看有沒有他們需要的信息?

陳虎:差不多是這樣。目前美國在本土及世界各地設有47個大型監聽站和4120個小型監聽站,加上各種電子偵察衛星、高空飛機、間諜船和潛艇,完全有可能接收到一般家庭中的無線電話防盜信號,甚至一些外國元首在轎車中的談話。據說,全世界95%的通信都要經過“梯隊”高速計算機的“過濾”,全部電話、文傳、電子郵件都會被它截獲。

主持人:可以想到,世界上有很多像“梯隊”一樣的系統。
陳虎:是的,而且數量很大。

監聽內容無所不包

主持人:煞費苦心地建設這麼大的一個網,他們想聽些甚麼呢?
陳虎:政治、外交、軍事乃至經濟、技術情報,無所不包。除了政府和軍隊外,一些商業機構對商業情報也十分重視。據稱,因為“梯隊”,歐盟成員國遭受了至少200億歐元的商業損失。

主持人:這就不僅是軍事保密的問題了。
陳虎:應該稱之為信息安全。

主持人:信息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如何?
陳虎: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國家安全的重點一直是動態發展的。實際上,與傳統的軍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等局部、領域性的安全問題相比,信息安全更具本質、全局性意義。國家安全賴以存在的基礎環境在變化,從以原來的國土、資源、軍隊等有形的東西為主,轉向信息和知識等無形的東西與其共存。而在信息化時代,任何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都離不開信息。對信息的開發、控制和利用已成為國家間利益爭奪的重要內容,信息安全關乎國家安危。

信息安全的威脅真不少

主持人:說到信息,就離不開我們熟悉的計算機。在各種計算機網絡正在成為國家戰略命脈的今天,信息流動被鎖定或中斷,整個國家就有可能由此陷入癱瘓,直接危及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有些軍事專家把這叫做信息戰。

陳虎:是的。日本曾有人用試驗證明,未加屏蔽的電腦啟動後,用普通電腦就可以在80米內接收其內容。據說,有些國家已可以做到在1公里外同時接收20台正在工作的微機的輻射信息。

主持人:病毒也是信息安全的一大威脅。

陳虎:對。1988年11月3日,發生在美國因特網上的“蠕蟲”事件,被認為是計算機病毒開始出現的標誌。美康乃爾大學的一年級研究生,年僅23歲的羅特莫里斯編製的“蠕蟲”計算機病毒通過因特網大面積傳播擴散,幾天內使使用BSD UNIX操作系統的6000多台主機受到影響,致使包括美國國家宇航局、一些重要軍事基地和一些大學在內的計算機系統陷於癱瘓狀態,造成了約6000萬美元的重大經濟損失。

病毒成為隱形武器

主持人:如果計算機病毒用於軍事目的,那就很可怕了。

陳虎:計算機病毒能夠對計算機的硬件系統和操作系統造成巨大危害,因而成為信息戰中的隱形武器。美軍從1987年就開始研製計算機病毒武器,並耗資1.5億美元成功研製出微電腦芯片的“病毒固化”技術。

美諜報機關通過將一種病毒芯片偷偷裝入伊拉克從法國訂購的打印機內,導致伊拉克防空系統在海灣戰爭一開始即陷於癱瘓。

一些國家招收黑客入伍

主持人:說到信息、計算機,就不能不提到黑客。據說,世界上每20秒鐘就發生一起黑客攻擊事件。

陳虎:黑客的力量也不可忽視。臭名昭著的黑客約翰李曾公然聲稱,他在計算機上按5個鍵就可以犯罪。一些國家已經在致力於招攬這樣的人才到軍隊。

主持人:那麼,軍隊和警察將如何分工,基於網絡的犯罪和戰爭又如何鑑別?

陳虎:這是很多國家都在思考的問題。美國的“信息戰士”為至少250萬台軍隊計算機提供安全保護。“911”以後,軍事專家已在考慮這樣的問題:如果某個國家、集團或個人侵入美國的銀行系統,進行破壞並盜走巨額財產,算不算戰爭行為?應該由哪個部門來負責防範和還擊?

要先進、便捷,更要安全

主持人:不管如何,每個人都應該在利用網絡、通信帶來的便捷的同時,想到信息安全的問題。我注意到,鑑於安全的考慮,德國一些政府部門已放棄使用WINDOWS而採用了別的操作系統。前段時間,北京市政府也採取了這樣的選擇。

陳虎:這是很明智的。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的日益信息化,有必要組建專門隊伍,撥出專門的經費,頒布統一的信息系統安全標準。同時,作為一個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加緊研製國產硬件、開發國產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需求已十分迫切。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鑑俄羅斯的做法,不管本國的系統技術有沒有國外的先進,堅持安全第一,使用本國產品,不授攻擊之“柄”於別國。

主持人:真想不到,一個小小的手機竟然與國家的信息安全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繫。看來,內務條令的這條規定真是很重要。

(新華社軍分社供本報專稿 特約撰稿人/徐壯志 王東明)
2002年04月13日06:33 中國青年報 (4/13/2002 18:46)

當日前一篇文章: “中原半壁覆沙塵” 覺者預言警世人
當日後一篇文章: 司機、知識分子、文物收集者、村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