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學大法真是太幸運了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下面說說我的修煉體會。

說說抄法

那時我四十多歲,家裏有老有小,地裏活也多,還有蘋果樹,還種棉花,到了賣蘋果時,棉花也正開著,那時可忙了。我又沒文化,一天抄不了幾行字,一個字得看好幾眼才寫完,有的字得寫別的紙上六、七遍,才往本上抄,因為筆畫多的字,寫不成個兒,看著還得使放大鏡,不知那裏是甚麼,老得問丈夫。寫一句話,心裏得念好幾遍才寫成,這一遍法抄了好幾年才寫完。

第二遍抄法,筆畫少的字我不用老看書也能寫上了,我有時間就寫,有人說我大門也不出,我也真沒有時間出去,除非地裏有活、賣蘋果才出去。這遍抄法快多了,也知道了一點法理,比如說法裏講的,不跟人家爭、鬥,我就照著做,賣蘋果時給夠了,有的人還要多拿一個,我就會想起法裏講的不跟人家爭、鬥。人家說我賣的快,也真是這樣,因為我有法理做指導。

第三遍抄法,快抄完的時候,有個同修說她自己學法老迷糊,要跟我一塊兒學法,我說好。她來了,我把抄的法拿出來跟著同修學,說跟著對對,她念兩段,我念兩段,有不對的字,也有落行的,我都寫紙上,學完法,同修回家了,我再把不對的改過來,還有差行的,再寫紙條上,把兩行字寫小,寫成三行,再粘上。這三遍抄法都改過來了,我說同修「您再給我看看,哪裏還有不對的」。她說行,我們學完法,她拿我抄的那本給我看,您看這個字「情」,您那個樹心旁寫成兩個點向裏了,我一看是不一樣,怎麼辦,那麼多的字都得改,又是三本書都這樣寫的,還有「德」、「特」、「物」都寫錯了,心裏有點急,一想不對不能急,一字一字的改,一本一本的改。差行的,把書打開,把那個頁拿下來,從新寫,寫好再訂上,這樣改字、學法,那書上的字也認識了,再看大法書,也不用問丈夫了,那字有的不看書也能寫了。

我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師父安排,連同修跟我學法也是,她告訴我這個字怎麼寫,比如說有裏外結構的字,筆順都不對,所以寫的都不是樣子。在此謝謝同修的幫助,謝謝同修的付出,謝謝師父無條件的加持,叩拜師父。

學法讓我知道怎麼修

有一天晚上吃飯,孩子們買的現成的一盒一盒的餐盒,我把菜蓋上一盒,心想給孫子留著放學吃,在桌上沒有人吱聲。吃完飯我就到外邊坐會兒,一會兒丈夫來到我跟前罵我,罵的可難聽了,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他怎麼發這麼大的火,還不讓屋裏的人聽見,面對著我罵,手指著我罵,甚麼我黑心了,甚麼怕他吃了,媽媽奶奶的罵,我說了一句:「不上你的當,你想讓我掉下去。」他當時就不言語了。第二天,我問他為甚麼發那麼大的火,我做錯了甚麼他罵的那麼難聽?他卻說他沒罵那個話。我學了大法有了容量了,他說沒罵就沒罵吧。我說:「那我謝謝你。」真的沒動心。

學法前我是不讓人說的。舉個例子,有一次耕地,丈夫讓我拉著馬,他扶犁,那馬不聽我的,就是不走,丈夫在後邊打也不走,丈夫著急就說我笨,幹甚麼都不行,沒有我那麼笨的人了。我把手裏韁繩一丟就回家了,心想還不管你那事了呢,你不笨,你自己幹吧。學法前我還愛生氣,不跟他打也得生幾天氣。我能學大法真的是太幸運了,心裏總是平和的了。

師父給我新的生命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那天,我和丈夫做豆包,沒做完,我覺的心裏不舒服,丈夫把我扶到裏屋坐在炕上,他扶著我,不知道甚麼時候我棉褲都尿濕了,炕被也濕了一片。我心裏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師父快救我!」心裏一遍一遍念。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就聽見丈夫哭,我說:「別哭,沒事。」丈夫知道我醒過來了,不哭了。我告訴他:「我在心裏老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師父救我呢。」

還有一次,我騎自行車,到了村口,快到家了,覺的心裏不舒服就下來了,扶著自行車座,心裏就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師父快救我!」一直念,甚麼時候自己躺地上都不知道,醒來一摸,臉都是涼汗,我從地上起來,推著自行車回家了。我又一次體會到肉身死了,元神不滅,主元神沒有死。這以後我不等不舒服才念,我天天念,加上學法、煉功,這些年我再沒有過那個不舒服的事了。

這兩次都是肉身沒有意識後,主意識清醒的在念法,師父讓弟子起死回生。再次感謝師父慈悲救度!

活得明白了

學大法前,我真是稀裏糊塗活著,盡造業,胳膊疼、腿疼、腰也疼。學了大法後,我才明白都是自己造下的。我按照師父說的做,一點一點的全好了,甚麼事都沒有了。我體會,這一切全是師父在替我承受。

有一次我牙疼,那是真疼呀,站著也疼,坐著也疼,也睡不了覺,漱口也不管用,還是疼。沒有辦法了,我就想自己哪裏不對了,想來想去想起來了: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逮過一隻螳螂玩,我怕咬到孩子,把螳螂的牙都給掰下來了,那只螳螂只會動不會咬人了。那時我沒有學法,不知道造業的事,牙疼才想起來做的那件事。我認識到一個生命被我把牙給掰下來了,是做了壞事。打那以後,二十來年我的牙再也沒有疼過,都是師父給善解了。

謝謝師父的救度!

叩拜師父!

(責任編輯:文謙)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