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茶會主持、班級推廣神韻的修煉心得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師父好,同修好,我是二零一九年底得法的弟子,以下交流二零二五年在茶會主持和班級推廣神韻的幾點體悟。

一、第一次承擔主講

今年初,第一次接神韻說明會的主講。準備過程中,經歷了約三個星期的嚴重頭痛,連睡覺都會痛醒。但只要打起精神背主講稿,頭痛就會消失。我知道,這不是病,是消業,是考驗,也是提升。

第一次站在主講台,意識到同修接洽說明會需要用心經營人脈,是很不容易的。當很緊張時,不斷告訴自己「我是神的使者,我要完成使命──助師正法,救度眾生」。但幾場說明會結束後回到家,都覺得自己好像甚麼事都沒有做。

那種感覺用人間的語言很難表達。某天突然想起師父講的一段法:「還有一種狀態,坐來坐去發現腿也沒有了,想不清腿哪兒去了,身體也沒有了,胳膊也沒有了,手也沒有了,光剩下腦袋了。再煉下去發現腦袋也沒有了,只有自己的思維,一點意念知道自己在這裏煉功。我們要達到這種成度就足矣了。為甚麼呢?人在這樣一個狀態裏煉功身體達到了最充份的演變狀態,是最佳狀態,所以我們要求你入靜在這麼一個狀態。但是你不要睡過去了,迷糊過去了,那可能好東西就叫別人煉去了。」(《轉法輪》

感覺自己就像這種難以描述的狀態,仔細一看,這段經文竟然是出自「歡喜心」這個段落。我猛然一驚,感謝師尊點悟弟子不要迷糊過去,不要讓「歡喜心」膨脹自我,一定要加強主意識,純淨自己的心。一切安排都為眾生而來,我所該做的,就是承擔救度眾生的責任,努力放下安逸心,走出舒適圈。

二、說明會的考驗

今年三月的一場說明會,讓我體悟很深。前一天突然喉嚨不舒服,當天出發前,又臨時被通知簡報需調整,有點措手不及。到了現場,引薦同修還沒到,在陌生的團體中我感到格格不入。後來又發現神韻DM竟然沒有人準備,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心裏開始生出抱怨,馬上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不對,要歸正思想,不抱怨,盡力圓容整體。

當我放下抱怨心,整個場就慢慢發生轉變。DM及時送達,公關同修發現幾位貴賓竟然是多年的老朋友,氣氛很快熱絡起來。最後會長主動買五千元的票支持神韻,餐廳老闆娘也當場買了兩張票。從中我悟到:其實師父早就安排好了,就看弟子能不能把心擺正。

三、第一次主持茶會

前幾天,是我主持的第一場明年度神韻推廣茶會。由於經驗不足,上台前突然一陣緊張襲上心頭,心跳加速。心裏只有一個念頭:想把這件事做好,想讓更多眾生蒙師尊救度。或許這就是我的誓約,用這樣的方式與眾生接緣、喚醒眾生。

回家後,茶會上的一切瞬間離我很遠,彷彿不是剛才發生,而像一種記憶的沉澱,接著一串串熱淚滑落,想到自己走在兌現誓約的正法之路,想到天上的家人還在等我回家,想到自己離回家的路又更近一步,期許自己不忘初心往前走,總有回到真正家園的那一天,突然好想家,好想回家,為了不辜負天國眾生的期盼,我不能停下腳步、更不能自負自滿,我只是大法中的一個小小粒子,唯有保持正念,不讓歡喜心迷惑,才能走正走好這條回家的窄路。

四、在學校推廣神韻

去年班親會時,我播放了神韻作品,有一位家長中途離席,我以為她不認同。後來才知道,她其實一直把「帶全家看神韻」當作心願,今年買了四張票帶全家一起去看。這件事讓我體會到:我們做的每一個小小舉動,都可能觸動眾生的心。

不過,在學校推廣的過程並不總是順利。去年我在綜合課上播放神韻作品,並邀請學生上台分享心得,結果有學生說「看不懂」,也有人說「想看其它影片」,我感到很受挫。

這學期我調整做法:只要是導師課,在上正課前,就由班上的小霸王負責播放一段三到五分鐘的影片,作為課前靜心。實施至今,小霸王即使下課時在籃球場上和同學不愉快,但回教室還是會主動去播神韻作品,孩子們的情緒也能在這五分鐘逐漸穩定下來。有時想要趕課,小調皮蛋們也會問:「要先看神韻作品嗎?」似乎已培養成班級的一種默契。

九月中旬,我一直還沒準備好帶全班去看神韻,因為這屆學生特別難帶,同學年有兩個老師因學生太難帶而申請提早退休。本班也發生過說謊、偷竊、頂嘴、不寫作業等各類事件,時常讓我心力交瘁,無法想像要如何獨自帶這群「神奇寶貝」去劇院看神韻,心想這屆邀約五個乖巧的小朋友入場就好。但能同在一班是多麼深的緣份,我怎麼能這麼自私不給所有學生機會呢?幾番天人交戰後,終於下定決心在班上發下神韻班遊調查表,心裏卻暗暗希望小調皮蛋們都勾選不要參加。沒想到,那些平常看神韻作品最喜歡「唱反調、說反話」的小調皮蛋們,隔天幾乎都興奮的表示要參加神韻班遊,目前班上共有18位要一起去看神韻。

我悟到,這就是救人路上給我的考驗,看我會不會被表象帶動,能不能堅持信念,能不能用善回應孩子們的無釐頭。救人如果很容易,就不用大法弟子來做了。盼自己不忘初心,不被表象帶動。遇到各種挫折,都是提升與昇華的機會,都是好事。

總結

回顧這些過程,我常常有怕心、有畏難的情緒,但我不是單打獨鬥,我有同修互相救助,我體會到修煉人的團隊,不在於業績的攀比,而在比學比修,在每一次矛盾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每一次配合中整體提升。謝謝師父,謝謝同修。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